邀請一批明星助陣,介紹了一堆付費項目。

如果你在北京時間3月26日凌晨2點打開了蘋果公司的春季發布會直播,然后看到導演斯皮爾伯格、《老友記》女主角Jennifer Aniston、《律政俏佳人》女主角Reese Witherspoon、《海王》的主演Jason Momoa等人輪番上臺,請不要懷疑,你沒有走錯會場。
美國時間3月25日下午1點,2019年蘋果春季新品發布會在美國加州庫比蒂諾的喬布斯劇院舉行。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這場發布會的特色,那么無疑是,這是一場沒有硬件的發布會。就像蘋果CEO庫克在開場時說的,“今天的活動完全關乎服務”。但這也是一場與繼續刺激中國市場無關的發布會。
發布會前半程的產品介紹時間,蘋果高管花費了大約一小時介紹了包括可以訂閱超過300本雜志的Apple News,能夠返現和生成虛擬銀行卡的Apple Pay,擁有100+無廣告游戲的Apple Arcade。接下來就是近50分鐘的電影明星、導演脫口秀時間,他們統統來為一款產品助陣——Apple TV。
“開放”的內容生態
蘋果不只一次表達過要由硬件公司向內容和服務公司轉變的決心,這其中的關鍵是首先構建一個“開放”的生態——將電視、新聞等內容整合,然后“個性化”地分發到超過9億臺蘋果設備上,當然,用戶需要支付一定的訂閱費用。在今年的新品發布會上,篇幅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兩款產品都與內容相關——新聞訂閱和視頻流媒體服務。
升級后的新聞推介應用“Apple News”是第一款被介紹的產品,它覆蓋了《國家地理》《人物》《紐約客》等超過300家雜志,引入《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中的故事報道,以及數字媒體The Skimm、TechCrunch等文章。“如果你單獨訂閱這些雜志和報刊,一年至少需要8000美元,但Apple News上的訂閱價是9.99美元每月,并且第一個月免費,你還可以和家人共享訂閱。”其產品負責人說。
在此之前,“Apple News”的月活用戶已經超過8500萬,算得上是全美國用戶量最高的新聞App,去年10月,庫克還曾經造訪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的辦公室。自發布會之日起,這項升級服務將在美國和加拿大上線,提供英語和法語兩個版本,蘋果預計今年會將服務范圍擴展到澳大利亞和英國。
TV業務則是此次蘋果發布會的重頭戲,蘋果宣布與HBO、Showtime和Starz達成內容分發上的合作,Starz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有線電視網絡出品公司,iTunes上的許多電影也將轉移到Apple TV App上。不僅如此,Hulu和亞馬遜Prime Video的視頻也可以在Apple TV上被加載,無需切換不同的App。此外,蘋果與三星、LG、索尼、VIZIO、Roku、firetv等電視和電視盒子達成合作,也將其電視應用“Apple TV”內置到其中。
不過,雖然蘋果請來了強大的明星陣容發布Apple TV+原創視頻服務,但有關自制劇的進度問題,庫克等人沒有明確提及,同樣被遺漏的,還有上述訂閱視頻服務的價格。
這多少令人有些失望。畢竟TV業務在蘋果內部醞釀已久,一直被視為音樂業務后的下一個“顛覆領域”。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在2011年就曾向其傳記作者稱,蘋果公司終于破解了電視的成功秘訣;2015年9月,蘋果公布了售價69美元的新款電機機頂盒,在電視的語音控制、購物、游戲等方面推出相應的應用,意在提高電視的使用體驗,當時,庫克信誓旦旦地說:“我們相信電視的未來就是應用”。
幾年過去,蘋果開始變得鮮少談及電視硬件和軟件功能的優化,而是將關注點放在了內容和推薦上——從提供一款神奇的電視,到做一個分發渠道。
然而,不管是新聞還是視頻,并不是所有的內容生產者都垂涎蘋果這個“大渠道”——部分人會擔心被其喧賓奪主。比如《紐約時報》CEO Mark Thompson曾公開表示,內容生產者依賴第三方分發渠道的行為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樣會喪失對內容產品的控制權。通俗來說,內容生產商和用戶之間的連接線被蘋果的平臺“掐”掉了。
畢竟有Netflix、亞馬遜這樣的“前車之鑒”在,他們首先讓別人生產的電影能夠更方便地被觀眾看到,當人們習慣從平臺上獲取內容后,他們便開始自己生產內容,同時減少給合作商的版權費。這使得迪士尼、華納、福斯、索尼和派拉蒙等傳統好萊塢片商的2017年年利潤比十年前縮水了77%,美國影院的上座率也在這一年創下了19年以來的新低。
而Netflix在全球有1億多付費用戶,蘋果手機的用戶則有9億多,如果算上iPad、Mac和可穿戴設備,其用戶能達到14億。
流媒體服務的競爭激烈度不比智能手機差到哪里,AT&T、迪士尼、Facebook等公司還在想方設法趕超Netflix,握有優質內容的版權方都在思量將手中的資源交與誰,蘋果相比其他幾家而言還是一個后來者。
合作方的猶豫不決最終可能迫使蘋果不得不改變一部分策略,以加快市場的拓展速度,比如發展原創節目。2016年,蘋果請來索尼影視電視部門的兩位高管,投入十億美元的預算做自制劇,目前有30個項目在制作中,其中不乏大牌明星陣容,比如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和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其中的很多人都出現在了這次發布會上。
名人效應或許可以讓蘋果電視應用程序的下載量迅速攀升,但仍然是那個問題:如果沒有持久的內容供應,這種熱度很有可能成為曇花一現。且用戶對內容買不買賬,既不是因為性價比,也不是因為某種偏執的追求,它比硬件的不確定性或許還要大。
在硬件上以完美主義和神秘感著稱的蘋果,倒是將這種氣質帶到了內容創作上,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蘋果的“追求極致細節”令很多制片人頗為不適。此外,蘋果鑒于對品牌形象的保護需要,并不希望其自制內容中包含過多的暴力、性和政治因素等,而是希望更適合家庭受眾的觀看。這樣的傾向性也體現在新聞內容的排序上——在蘋果打包的超過200家雜志、報紙內容中,新聞、政治和生活方式的排序靠前,商業金融等內容靠后。
除了新聞、電視,蘋果發布了游戲訂閱產品Apple Arcade,它僅能在iOS平臺上使用,上面有超過100款無廣告、無附加費的游戲,包括增強現實和多人游戲。據悉,Apple Arcade將作為蘋果應用商店中的獨立分類標簽顯示,于今年秋季在超過150個國家上線,目前還沒有定價。
值得注意的是,音樂業務缺席了此次發布會。2014年,蘋果以30億美元收購耳機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以幫助蘋果加快流媒體音樂服務的開發,那時手機銷售團隊已經意識到iPhone的增長空間正在萎縮,一年后Apple Music正式發布,目前它在美國市場中的用戶約有5600萬,約為最大競爭對手Spotify的一半。
同樣缺席的還有聲浪時大時小的造車業務,在這次發布會進入倒計時的時候,蘋果美國官網直播間顯示的畫面正是一個車載系統,但事實上,發布會上并沒有任何與車載系統甚至物聯網相關的新品發布,所以這樣的設定看上去頗為意味深長。
挑戰傳統信用卡
支付產品是繼新聞訂閱后發布的第二款產品,蘋果推出了一款名為“Apple Card”的信用卡產品,用戶可以直接在手機上申請并立即使用,也可以申請實物版卡片,這款信用卡由高盛銀行發行,萬事達卡的全球支付系統提供支持。
AppleCard沒有逾期還款罰款、年費、國際轉賬等費用,在上面產生的消費會按照用途被分類,以生成周報月報供用戶管理自己的支出。
沒想到蘋果也有搞返現的一天。
為了推廣支付業務,蘋果采取了一種并不罕見但往往行之有效的方法——返現。如果用戶每天使用Apple Pay,通??梢苑惮F2%,如果在iPhone和Apple Watch等iOS系統上使用,Apple Card將返現3%。
硬件做久了的蘋果,為何轉向
盡管硬件新品缺席了這場發布會,但3月19日起,蘋果悄悄在蘋果官網上線了新款硬件產品——全新iPad Air、iPad mini、AirPods,以及iMac,可見其早已規劃好在這一天呈現一場“全服務”的產品發布會。
蘋果上一次堪稱重大的發布會是在2010年發布iPhone 4 ,伴隨著“再一次,改變一切”的口號,iPhone 4引領了全球智能手機的多個趨勢。但如今手機并不好賣了,蘋果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其總營收比去年下降了4.5%,其中iPhone 的營收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5%左右。要知道,年末通常是蘋果一年中銷售最強勁的時期。在這一期財報中,蘋果首次未公開iPhone、iPad和Mac等硬件的具體銷量數據。
庫克還不得不宣布將這一財季的營收預期從890億至930億美元,下調至840億美元。即使他在推出高價新機iPhone X系列的時候信心滿滿,銷量窘迫使得蘋果不得不在價格上放低一些身段。今年1月14日,蘋果天貓旗艦店首次發放以舊換新券,變相調低iPhone XR的售價,用券后,iPhone XR的價格為5999元起。經常光顧蘋果店鋪的人也會發現,店員除了向你介紹機型,現在還會“熱情地”提醒你可以分期付款。
從銷售數據上來看,降價對提振銷售來說是有效的,營銷研究機構Longbow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蘋果的銷量同比下降30%,到了2月份,縮減了到5%——可見,這并不是長久之計。
手機硬件引發業績預警的同時,蘋果開始更加強調服務帶來的營收增長:它開始習慣將凈收入和銷售成本分為“產品”和“服務”兩大項,同在第四季度財報中,服務的營收為108.75億美元,同比增長19.2%,這也是蘋果的服務營收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同時,服務的毛利率從58.3%提升至62.8%,幾乎是產品毛利率的兩倍。
目前iPhone仍占據蘋果總營收的近62%,服務僅占13%,但業務調整也改變著蘋果公司的架構和工作方式。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公司內部有一個“發布雷達”工具,以幫助庫克跟蹤和服務相關的數據,比如iCloud的注冊數,Apple Music付費用戶的轉化率等等。Apple Music團隊也在探索拉新的方法,比如在今年2月它推出名為“Give the Gift of Music”的活動,老用戶可以向賬號上的好友贈送一個月的免費訂閱體驗。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當蘋果轉向服務和內容,中國市場對于它來說還有多舉足輕重——在中國,賣服務或許并不像賣手機那樣“容易”。
今年3月21日,庫克來到北京王府井的蘋果旗艦店,參加“Today at Apple”音樂實驗室活動,第二天,還與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單霽翔會面,隨后前往一所健身房和培訓機構,探討教育、AR等話題,從中也可見庫克有意在中國這個大硬件市場開拓其服務業務。
不過,中國的消費者可能并不能近距離體驗到蘋果的全部內容和服務。除了像iTunes這樣的軟件,一直被中國用戶詬病其UI布局和交互邏輯外(盡管在中國其訂閱費用為每月5至10元,遠低于美國的9.99美元),中國對電視、新聞等內容的審核也會更嚴格——2017年12月,蘋果應中國相關部門的要求,將應用程序商店中的紐約時報App刪除,蘋果還曾在2016年4月撤銷其iBooks商店和iTunes Movies在中國的服務。
或許蘋果需要很多時間適應這種轉變,同樣,它的用戶和投資者也需要。
本文轉載自第一財經YiMagazine(CBNweekly2008),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