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可藍多還有三大問題待解:技術門檻不高;嚴重依靠營銷;僅有一款爆品。

圖片來源:unsplash
兜兜轉轉,蒙牛終于還是將妙可藍多收于麾下。
12月13日晚間,連續停牌5日之久的妙可藍多總算敲定最新定增方案,公司擬以29.71元/股的價格向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總數不超過1.01億股的股票,合計金額不超過30億元,且全部由蒙牛以現金方式認購。
方案特別指出,假設按本次非公開發行數量上限計算,發行完成后,蒙牛對妙可藍多的持股比例將從原先的5%上升至23.80%,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由柴琇家族變更為蒙牛。
本應該在2020年3月先通過小部分定增擴股至8%后,再進一步獲取妙可藍多控制權的蒙牛,8月份意外反水,終止定增。現如今以高出當初一倍左右的定增單價直接拿下控制權,足見蒙牛對妙可藍多實難割舍的收購之意。
此舉也有力印證了早前外界對二者合作的解讀:妙可藍多將成為蒙牛實現雙千億目標的重要布局。
2020年,本是蒙牛“營收與市值雙雙破千億”目標的兌現年。如今,蒙牛乳業(02319.HK)的市值早已在2018年便突破千億并穩居不下,唯有營收不甚樂觀。
再加上2019年剛失去“現金大牛”君樂寶,更是打了個蒙牛措手不及。同年,光是大型收購就提了兩個,涉資近百億元,只為盡快補足君樂寶業績切割后公司的營收缺口,卻被市場質疑收購策略亂無章法。
趕巧,死對頭伊利也到了2020年營收破千億的關鍵時期,兩者逾百億元的營收差距,更成為扎在蒙牛心上的一根刺。此番收購妙可藍多,被視為伊利蒙牛雙雙布局奶酪業務下,蒙牛搶先一步的典型,它會為未來帶來多大想象力,蒙牛有可能就此反超伊利嗎?
百億差距
現如今蒙牛和伊利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在體量。”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無冕財經,“因為二者目前從整個產品布局等方方面面來看都基本一致,但關鍵的差距就在于體量。”
對比蒙牛與伊利歷年財報數據可見,二者的產品布局及單向業務線的增長趨勢,基本代表著過去十幾年中國人在乳制品行業的消費變化。從常溫液態奶、巴氏鮮奶、奶粉再到低溫酸奶,二者的布局時間、產品上新等不相上下,但偏偏每單拎出來任何一項品類,蒙牛皆敗給伊利一籌。
有分析表明,上述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品牌力與產品力的差距。盡管蒙牛、伊利現如今都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的大眾品牌,但從二者歷年的營銷花費以及其在營收中所占比例、應收應付賬款等數據來看,還是能比較出細微的品牌力差別。
如過去4年,蒙牛年平均營銷費用增速高達19%,而伊利該項數據僅為13%。尤其在2019年,在伊利大幅縮減營銷費用增速至7%的情況下,仍能保持14%的營收增長,總收入突破900億元,同時進一步拉大與蒙牛的營收差異至110億元。
廣告減少的情況下,卻能賣更多的貨,這背后皆得益于品牌力與產品力的明顯優勢。這也是為什么蒙牛一直以來對妙可藍多青睞有加,正是看中其作為國內“奶酪第一股”的強勢品牌力。
2019年下半年,一曲改編自《兩只老虎》的廣告開始循環洗腦播放于各大寫字樓及住宅樓的電梯間內,妙可藍多迅速出圈,將“兒童奶酪”的概念植入數千萬計家長心中。
奶酪棒是妙可藍多的爆款單品。圖片來自網絡。
“實際上國外并沒有兒童奶酪這個類別,所謂的兒童奶酪就是國內自行研發給國人吃的”,行業人士向無冕財經表示。
自此,憑借著爆款大單品奶酪棒,妙可藍多業績一飛沖天,成功進入蒙牛的視線。
布局奶酪
但沒成想,2020年1月經小規模投資后,蒙牛才發現妙可藍多實際上問題重重。
2020年上半年,股東違規減持、實控人柴琇家族違規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等負面消息在妙可藍多層出不窮。“整個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很大問題,這讓有國資背景的蒙牛集團不得不慎之又慎,”朱丹蓬表示。
因此,8月的突然終止定增,實際上是蒙牛在為自己肅清妙可藍多內部的管理問題爭取更多時間。據公開資料顯示,8月24日終止定增公告出具后,妙可藍多再未出現高管減持現象,而此前參與過柴琇家族違規侵占上市公司資產的公司董事、副總兼財務總監白麗君,也在4月提交辭職申請,由“蒙牛系”羅彥補位。
2020年1月至今,妙可藍多發生劇烈人員變動,從董事、財務總監、董秘、證監事務代表到副總經理等多位高管人士離職。除此之外,據時代財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柴琇未來也會退出妙可藍多,只繼續負責奶酪的上游供應鏈,而蒙牛則全面負責品牌、研發和渠道等。
即便如此,收購妙可藍多對蒙牛而言也絕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未來三年,奶酪和低溫產品將是中國乳業的一個新空白點及主要增長引擎,現在來看,蒙牛在奶酪方面的布局確實是先于伊利的。”朱丹蓬說。
但是,由于中國市場在售奶酪中近85%都是再制干酪,“而再制干酪的技術門檻又并不算太高”,目前仍嚴重依靠營銷的妙可藍多,如何僅靠一款爆品保持持續的增長呢?
“盲人抓魚”
毋庸置疑,蒙牛希望妙可藍多成為下一個如君樂寶一樣優秀的投資標的。
2010年,蒙牛以4.7億元的價格收購君樂寶51%的股份時,君樂寶作為河北第一大區域乳企和國內第四大酸奶生產商,營收剛過12億元。
歷經過去近十年雙方在市場的協同作用,以及近年來低溫酸奶與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的迅速增長,至2018年,君樂寶整體營收已超130億元,其中為蒙牛貢獻收入及利潤分別高達13.6%和10%。
2019年,蒙牛財報中未公開君樂寶對營收的影響,但據君樂寶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即162.5億元。若去除股權交割前十個月君樂寶對公司業績的貢獻,蒙牛與伊利上年的營收差距進一步拉大。
相比此業績體量,目前妙可藍多僅20億元的規模營收實在不值一提,但巨頭們紛紛押注奶酪賽道確實讓市場對蒙牛多了些許期待。因此,此次收購也是資本“罵”得最輕的一次。
2月14日,定增預案發布后第一個交易日,蒙牛乳業股價上揚1.4%,市值微漲27億元。
資本難得的好臉色主要因為有了之前的對比。蒙牛近幾年的“買買買”戰略一直被質疑,特別是自2016年盧敏放出任公司總裁后,公司的對外收購速度明顯加快。如現代牧業、圣牧高科、貝拉米、LDD以及如今的妙可藍多,皆出自其手。
“這主要還是源于蒙牛的管理層動蕩,頻繁變更使收購成為公司趕超業績的主要手段”,上述行業人士向無冕財經表示,伊利的管理團隊爆款董事長兼總裁潘剛,都是一路從公司基層上升而來,均為公司效力至少十年以上,而蒙牛自2011年寧高寧時代以來,公司董事長職務已更換四任,而盧敏放也并非土生土長的“蒙牛人”,而是從雅士利調任而來。
頻繁的收購被外界戲稱為“盲人抓魚”,其中現代牧業與圣牧高科因為同為港股企業,還被市場質疑其收購的目的主要在于“其有利于蒙牛在港股市場講乳業全產業鏈布局的資本故事”。
相對應的,是二者2018年合計虧損27億元。盡管2019年因市場原奶價格普遍大幅上漲,公司業績實現小幅扭虧為盈,但累計負債壓力依然不容小覷。
2019年,蒙牛又斥資70億元拿下貝拉米,該品牌為澳洲網紅品牌,因其代工模式和產品質量等問題備受質疑,市場對蒙牛“盲目收購”的言論再起。不僅如此,上述行業人士認為,“盲目擴張難免會分散部分主業精力,這可能也是造成蒙牛與伊利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
有了之前的對比,此番收購妙可藍多,市場給出的反應要積極得多。大眾認為,隨著消費進一步升級,未來乳制品企業在奶酪行業必有一戰,先發制人的蒙牛能否憑借妙可藍多逆勢反超伊利呢?朱丹蓬的回答是:“未來的業績至少還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轉載自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已獲授權,版權歸無冕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