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專業術語“鑒定點”,就是一般每個奢侈品品牌都有專屬的記號。

圖片來源:ELLEMEN睿士
在消費主義浪潮的裹挾中,購買奢侈品已經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權。隨著國內消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奢侈品的購買渠道也越來越豐富:專柜、海淘、代購、二手奢侈品店……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假貨也跟著在市面上流通起來。雖然現在的假貨技術越來越厲害,已經能將高仿做到普通人真假難辨的地步,但是誰也不想花幾個月的工資最后卻做了冤大頭。
事實上,只要不是在專柜或官網購入,都難以規避買到假貨的風險——于是,“奢侈品鑒定”這個行業在近幾年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那么,送自己的奢侈品去作鑒定,真的靠譜嗎?
奢侈品鑒定,為什么只在亞洲這么火?
奢侈品鑒定師這個職業聽起來挺體面的,但大部分人對它依舊感到陌生,特別是在歐美地區這更是一個冷門職業,甚至很難找到它英文翻譯的專業術語名詞。
一方面,歐美對于假貨的查處十分嚴格,一旦發現售賣假貨,處罰力度十分大;另外一方面,外來假貨奢侈品可能都無法入境。
一位在德國從事了六年代購工作的代購taoingermany告訴我們,德國海關一旦對外國人背著的名牌包產生懷疑,就會把包沒收送去所謂的檢驗貨渠道驗貨,這個過程可能長達一年。
而之所以奢侈品鑒定行業能在亞洲,尤其是日本和中國兩地盛行的原因,不只是因為這兩個地區顧客群對奢侈品需求日益增大,還是由不盡相同的市場現象驅使著。
對于日本來說,能讓奢侈品鑒定行業扎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身為全亞洲乃世界都排得上名的中古產業大國。
中古的日文為 ちゅうこ,原意為二手奢侈品。當下日本市面上會存在如此大量的各個年代二手奢侈品是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歷了戰后重建和經濟的大爆發,大量涌現的中產階級們手上有了許多可支配的現金,就以瘋狂購入奢侈品的方式來炫耀財富,日本的奢侈品產業也因此欣欣向榮。
但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后,日本民眾漸漸開始回歸理性消費,將再也用不到的奢侈品們進行二手轉賣。在政府出臺了完善的二手交易政策后,五花八門的中古店也就應運而生。
事實上,盡管歐美和日本一樣也有著穩定的中古產業,畫風卻相差甚遠。
歐美的中古店售賣的服飾很大一部分都沒有品牌價值,只是由于價格相對低下,款式獨特受到顧客青睞,旨在可以用很少一筆錢搭配出獨一無二的風格,但是相對來說,二手奢侈品的占比不是那么大。
而日本的大部分中古店更符合亞洲人能接受的設想,也是目前一些國內中古店的雛形,與其稱之為中古店不如叫二手奢侈品商店更為合適。
滿墻的奢侈品手袋成色都遠甩歐美中古店里那幾個皺巴巴的“鎮店之寶”,專柜售價高昂的珠寶首飾可以用甚至低至一二折的價格入手,市面上已經絕版的款式也能在這些店內找到蹤跡。
因此,中古奢侈品鑒定行業正式在日本融入了主流文化。
而在中國,奢侈品鑒定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則可能要“歸功”于不法商家從“奢侈品仿制”,也就是假貨中嗅到的商機。
從連包裝到商標都遵從一比一的頂級高仿,到只是有著類似外形印花的低級仿冒品,這個專門針對奢侈品的灰色產業鏈可謂是極度完善。
“重奢品牌或者爆款產品的假貨比較受歡迎,比如LV的‘四大金剛’,市面上愛馬仕的假貨也非常多,基本都是超高仿,普通人分辨不出來的那種。而很冷門的牌子或款式,造假商不一定有這個模版來做,就算做出來也不一定賣得掉。”taoingermany告訴我們。
在大量投入品牌宣傳、實體店運營的情況下,很多奢侈品的毛利仍高達80%以上,而仿制品因為無需投入這部分成本,毛利甚至遠高于奢侈品品牌。
供貨商造假難監控,快遞員丟件私藏,甚至部分買家購買后故意調包正品等案例屢見不鮮,歸根結底都是盯上了動輒數萬的包包背后,幾乎同等價值的利潤空間。
當然,假貨之所以能夠越來越有市場,也是因為真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這兩年,無論哪個社交平臺最后都會變成炫富競技場,尤其是在小紅書和抖音這類主攻時尚領域的平臺,對奢侈品的購物分享幾乎隨處可見,很多用戶都表示在瀏覽這些帖子的同時,不禁產生了“買奢侈品如買白菜”之感。
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背景,讓人們渴望以更低的價格購入奢侈品,這樣省下來的錢可以再多買一個包。
而貌似更為便利的電商平臺和海淘代購,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卻時有發生,這令并非在官方渠道購入產品的消費者們,對奢侈品鑒定的依賴程度急劇飆升。
當他們向奢侈品專柜尋求鑒定服務時,這種要求基本都會遭到拒絕。“品牌方不允許專柜工作人員代表品牌方進行鑒定,而且大部分柜哥柜姐沒這個能力。”小Q去年10月剛剛考取了中檢頒發的奢侈品鑒定師資格證,他如此分析專柜不提供鑒定服務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要么眼睛一閉把假貨也當真的用,要么就只能尋求第三方鑒定的幫助。
另外一方面,如今一線城市的中古店已是遍地開花,幾近飽和的狀態。國內中古產業,大多是參照日本中古店的樣式,主打二手奢侈品,因此也為奢侈品鑒定行業越來越吃香推波助瀾了一把。
在假貨遍地的市場,鑒定師是如何工作的?
“奢侈品鑒定師的主要職責就是辨別奢侈品的真假,由于學習過大量專業知識,并有長時間的實踐訓練,比一般人的鑒定更可靠,在日本,出自鑒定師之手的鑒定報告,可以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日本奢侈品交流促進協會秘書長李娜說,她在奢侈品行業多年,做過6年的國際買手,3年的奢侈品鑒定師。
如今在國內,盯準了奢侈品鑒定這個極速順風車,而放棄原本從事多年的行業的人不算少。
據杭州新聞網對來自義烏林老板的采訪,就能大致窺見半路轉行從事奢侈品鑒定行業的人,都歷經了一個什么樣的流程。
“義烏的林老板推掉了手頭所有工作,跑到上海去聽了一堂課,課程一共8個小時,花費2000多元。他一落座,發現周圍的同學有來自北京、哈爾濱、廣州的,還有人從意大利專程趕過來。這場奢侈品鑒定的課程,并非第一次開課,幾個月前,有學員在結束課程后,直接跟著日本老師跑去日本,待了半個月、花了十幾萬,考出奢侈品鑒定師初級證書。”
盡管這些所謂培訓課程的效果肯定是有的,起碼可以讓普通人做到對奢侈品快速入門,但目前國內針對奢侈品鑒定師開出的培訓課程并不完善,也并未被納入中國人社部核定的職業。不比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地,奢侈品鑒定早已職業化。
據業內人士透露,2015年的時候想要拿到奢侈品鑒定師的證書,最低門檻就已經是必須通過鑒定考試,并擁有一年以上在二手奢侈品店工作的經歷。而想要成為中級鑒定師,則需要3到5年的相關工作經驗。這個曾經聽起來就得花些功夫的門檻,在如今只會更加嚴格。
“不同的中檢機構考取難度不一樣,通過率高的有50%左右,低的只有10%-20%。從我自己學習的經驗來看,前期(通過)三個月學習+實操,能比較有把握通過考試,最重要的是實操,小白的通過率很低。”奢侈品鑒定師小Q說。
奢侈品鑒定師的分級則是根據掌握技能的范圍來劃定的,初級鑒定師精通手袋鑒定,中級鑒定師則精通手袋、腕表的鑒定,高級鑒定師則還能鑒定高級珠寶的真偽。
一般擁有證書的奢侈品鑒定師,光是“察顏觀色”就基本可以辨別B級仿品,而對于更高級別的A級高仿,鑒定師甚至會動用到紅外線儀等輔助鑒定。
不過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這個職業最大的好奇心,莫過于他們是通過奢侈品身上的哪些鑒定點來判斷真偽,如能從中偷師個皮毛也會在今后購買奢侈品的時候放心些。
所謂專業術語“鑒定點”,就是一般每個奢侈品品牌都有專屬的記號。
以市面上仿品最猖狂的LV包款來打比方———它Logo的刻印,皮面的紋路,老花的顆粒感,五金鏈條,包側的油邊,序列號都有著LV獨一無二的特征,是專家眼里重要的鑒定點。
“不同單品假貨能做到的程度不一樣,我們拿到手鑒定為了效率一般看最核心的鑒定點,不過就pass,能過再看其他細節,材質、五金、拉鏈、logo各個方面都看。”小Q說。
taoingermany憑借多年代購經驗,逐漸有了一些自己辨別真偽的方式,“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刻字模版,尤其是在一些編號上。比如Gucci的‘5’是歪的,愛馬仕的‘0’是圓的而不是長的,MaxMara的‘3’上面是平的而不是圓的——每個品牌都是有特殊字符的。而在制造假貨時,很少會按照這個特殊字符去造一個字版,都是直接從電腦上打出來,否則假貨的成本也會上去。”
但小Q也提到,如今的假貨越做越真了,造假商會根據鑒定點來更新迭代造假技術,“比如Gucci小黑標不僅僅做得越來越好,還會去拆真包的標弄到假包上;LV老花的一些核心鑒定點也有被(造假商)攻破,”他說,“最頂級的假貨各個點都非常真,但是從整體來看,有經驗的鑒定師能判斷出這個東西不對。”
有些聲稱“無限接近”正品的一比一高仿包包,廠家會針對正品所擁有的鑒定點下足功夫。
在某鑒定機構放出的Gucci超高仿品與正品的對比系列中,就算是圈出標注了,依舊是肉眼很難判斷區別的程度。
看到這里,才能明白奢侈品鑒定師們,是需要配備怎樣一副火眼金睛,才能在各種等級的假貨中做到零失誤。有些鑒定師會給自己定下“不穿戴假貨、仿品”的原則,這樣才能被客戶信任。
Vicky接觸奢侈品圈有7-8年左右,此前一直從事全新奢侈品的微商,他們團隊中的四個人都考取了中檢認證的奢侈品鑒定師資格證。最近她看中了中古行業的風口,準備開一家二手奢侈品店。
“國人大量開始消費奢侈品也就是近十年,積壓在個人手上的二手奢侈品越來越過剩了,導致有的人肯定會賣掉。(中古產業的興起也是因為)人們的消費觀念在改變,更在乎的是體驗感而不是擁有。”她說。
Vicky向我們羅列了一系列她避免收到中古假貨的方法:
1.盡量從有保障的渠道和可靠的人那里回收二手奢侈品
2.客戶信息留底,方便溯源
3.仔細鑒定,碰上實在不確定的產品,就請教奢侈品鑒定的授課老師,他們經驗更為豐富。
由于專業門檻高,奢侈品鑒定算是實打實的高薪行業。知乎上從業已經好幾年的奢侈品鑒定師透露,雖然在這行新手和資深專家的薪資也是天差地別,但相比其他行業,入門薪資高出不少,基本都可以達到2萬左右。同理可得,如果同期內累計的經驗更多,自然收入更為可觀?;居腥迥觇b定經驗的,年薪都在60w以上,資歷深厚的甚至可上百萬。
對鑒定師們開放的就業崗位更是供不應求,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中古店,中古電商網站,二手寄賣平臺,甚至與海關政府機構合作,可謂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目前國內大部分鑒定師還是在二手店或是想做二手奢侈品的互聯網公司工作,國內專門做鑒定的機構也不多,因此大部分鑒定師的上班內容,鑒定只是一小部分,每天在鑒定上花的時間跟公司體量有很大關系,體量大的公司會有專門的鑒定室,有些公司就是一個小房間貨架上擺一些包包。”小Q說。
那么,奢侈品鑒定的結果真的靠譜嗎?
按照常理來說,盡管奢侈品鑒定是待遇不錯又體面的職業,但要想做得好,入門門檻并不低。那究竟為什么這個職業的從業者,如今會如此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
除了具有交易平臺。其中包括具有資本背景的閑魚和寺庫等平臺,以及一些新近涌現的奢侈品鑒定平臺,在小紅書,抖音,淘寶頭條等短視頻平臺上,不乏自稱資深奢侈品鑒定師、大肆獲取流量的人。
他們的慣用套路不是“男朋友送的包是假貨我該怎么辦”,就是“買的包遇嚴重質量問題是否專柜售假”,一個包包身后的故事可謂是跌宕起伏,撲朔迷離。
一些奢侈品鑒定公司也會拍攝類似視頻,為了打響名號,“這些鑒定假貨的小視頻都是有劇本的。”小Q告訴我們。
在各個平臺都算是鑒定師頭部博主的“田哥”,自我介紹中有著四重身份:鑒定師、估價師、養護師和職業買手——但凡與奢侈品沾邊的職業他都占了??恐灶櫩蛶Мa品上門鑒定為背景的視頻,配合細致解說仿品的露餡細節,成功在抖音上收割了250多萬粉絲,自己也創立了奢侈品回收寄賣公司,開出不少線下實體店。
短視頻平臺上像田哥這樣的存在還有很多,通過線上引流的模式在直播間帶貨,也開起了屬于自己的線下專賣店。但盡管在網絡上的人設包裝有多么專業,消費者爆出在這些網紅鑒定師直播間買到假貨,或入手價格遠高于市場價的案例依舊屢見不鮮。
除去這種直接對口消費者的潛在隱患外,也會有因為奢侈品鑒定師資歷不夠,在面對做工極為精良的仿貨一時眼花,使這些假貨流通到了正規電商平臺上的烏龍事件。
一則比較著名的鑒定失誤事件是,Chanel在2018年11月將美國著名中古網站The Real Real以商標侵權和售假的原因告上法庭。
Chanel 聲稱,那段時間 The RealReal 至少售出了七只偽造的 Chanel 手袋。除了材質和做工與正品有天壤之別以外,這些手袋中身份卡片上的序列號也與正品的不符。緊接著,Chanel 也對 The RealReal 的鑒定系統發出了質疑。品牌表示,所謂經過專業訓練的The RealReal 鑒定專家并不可信,只有 Chanel品牌內部人員才能接受到這樣的鑒定訓練。
除了這些離我們比較遙遠的案例,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沒有明確資質的鑒定服務項目也比比皆是。
閑魚上掛牌幾十塊錢的奢侈品以及潮牌品牌專業鑒定服務,幾乎都是只需買家提供一些產品圖片,就可以在幾分鐘內告訴你鑒定結果,通?;貜瓦€只有“正品“或“假”這樣寥寥幾個字。
這耗費了幾十塊錢的鑒定服務體驗感與和人工智能交流無異,結果可信度也不能保證,對于消費者需要對峙的代購和平臺而言沒有任何證明性,純屬浪費時間且更心塞罷了。
即使是持證的正規鑒定師,“個人鑒定結果都沒有法律效應,只有被認可的機構出具的證書才有法律效應。”小Q說。
不過根據《工人日報》的一篇報道,奢侈品鑒定平臺的水很深,“有的平臺不做回收,只做鑒定。業內普遍認為這是對自己鑒定技術沒有信心的表現,所以不敢花錢回收二手奢侈品。”一位受訪者表示。
另一位受訪鑒定師認為,鑒定師本身需要長期使用和購買正品,“大部分品牌每年都會在技術上進行革新,必須不停積累才能發現細節上的差別。”
“沒有什么(鑒定)是百分之百的,但是98-99%我認為是有的,專業鑒定機構里經驗豐富的專業鑒定師是可信的。”Vicky則持有不同的觀點,“假貨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真,始終都會有區別。”
參考資料:
杭州新聞中心:花十萬元去日本考個“奢侈品鑒定師”
新華網:揭秘奢侈品鑒定師:摸過幾十萬件“大牌” 有人百萬名包被定為假貨
工人日報:行業標準缺失、監管處真空狀態……二手奢侈品交易如何破解鑒定難
華麗志:Chanel 指控美國知名二手奢侈品寄售網站 The RealReal售假,后者予以否認
本文轉載自(ID:ellemen_china),已獲授權,版權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