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新品牌的營銷模式,是成熟的互聯網玩法。

圖片來源:Pexels
當亞當、夏娃知羞護體的意識開始萌芽,那幾片串連的樹葉便有了新的意義。
不論是從未來某個時間節點回放看,即便在當下,我們還是對這種消費潮流感到錯愕。21世紀20年代初,服飾領域最先跑出來的新消費賽道,居然是不方便與外人說的內衣內褲。
一件內衣的愛國故事
消費潮流,注定了它就是推來涌去。
美式休閑品牌Forever 21敗走中國,國際四大快時尚中Zara、H&M、GAP也相繼陷入業績泥潭,曾經通過“快、狠、準”的市場策略和營銷供應鏈,把中國消費者拿捏得死死的。但在新需求、新渠道和消費升級的全新利好環境下,快時尚品牌們又開始集體“不吃香”了。
但很遺憾,列強防線的斷裂處,并沒有開出一朵花來。
國內制造產業鏈的成熟,本土意識和民族自信的不斷增強,像李寧、安踏等運動服飾裝備品牌一樣,其實在國內服飾消費領域,對于誕生本土快時尚品牌的呼聲很早就出現了。
快時尚之所以“快”,其依賴于成熟的產業鏈協作和身體版型消費數據的積累,快時尚服裝多SKU的行業特性,國際服裝集團經年積累的供應鏈和數據技術等,從0到1的過程不是靠嘴上說說的營銷把式就行;而以代工為主要業務的國內服裝制造企業又很難跳脫出“生產思維”,進行更純粹的新消費營銷策略就略顯乏力。
打破快時尚的創業魔咒,可能就是做得更垂直!“單品爆款戰略,集中火力猛攻”,如何把中國互聯網20年商業生意經,應用到服裝領域的快時尚國產化,聰明的創業者最先看中了那件“不為外人道也”的內衣。
品類更少,需求也剛,在用料和制作工藝上也相對簡單,內衣成為國內服飾領域新品牌的創業突破口。但要引發一場 “由外而內”的內衣消費新熱潮,初生的新品牌需要給消費者們一個購買理由。
給我一個換內衣的理由
“我寧愿看一個人買內褲,勝過于閱讀這個人所寫的書。”
內衣品牌Ubras把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這句話,寫在自己的官網品牌故事里,認為通過內衣可以真正認識這個人和她的內心,那是她們在另一個世界的自我表達。
國內出現了一大批內衣消費新品牌,內外、蕉內、Uras新品牌最難的第一關,就是市場教育,讓消費者愿意付款買單,就要解決和滿足其需求。當然如果沒有需求,也可以創造需求。比如上面Ubra把內衣選擇上升到一種自我表達。
超4000億元的中國內衣市場,消費需求還在不斷增長,但是增速開始逐步放緩。2018年至2020年,中國女性內衣需求量分別為156.80億件、167.70億件和172.10億件,增速分別為10.90%、6.95%、2.62%。
無論是職場還是日常生活,更多女性在內衣選擇上,舒適性最終戰勝了性感,這也讓前面提到的維密在國內銷售處于尷尬地位。Ubras希望滿足女性對內衣“舒適好穿”的要求,蕉內也格外注重強調自身的“無體感”屬性。在抖音平臺面向男性銷售的推廣中,蕉內和內外也都是積極宣傳“無痕”、“裸睡”的舒適特性。
抓住當下消費者對舒適性的偏好,以及解決線上尺碼選擇困難的阻礙,無尺碼、無鋼圈、無痕的舒適體驗,新品牌在面料、制作工藝以及營銷上下足了功夫,努力實現穿了跟沒穿的體驗感。
當然,這只是從目前現有的內衣市場挖掘新需求開發新品類的嘗試。與此同時,新品牌也集中集中火力,不斷慫恿消費者該換新內衣了,進而創造更高頻的內衣消費需求?
比如在男性內衣領域,除了透氣、無痕體感的體驗誘惑,在品類需求上挖掘男性新流量;內衣品牌也開始從衛生健康角度,教育男性消費者應該更勤快地更換內衣;還有配合工作生活開發的“星期褲”需求,一周七天創造更大規模的內衣消費需求。
內衣品牌“打”起來
有錢,蕉內的廣告鋪天蓋地,除了這篇文章。
內衣新品牌的營銷模式,是成熟的互聯網玩法。有時我在想,一條內褲的資本,真的能承載得起這么“造”嗎?
國內內衣品牌先前主要由都市麗人、匯潔、安莉芳和AB集團等四家頭部企業集中了主要的市場份額,其中都市麗人以8000多家門店成為市占率第一。
2016年前后,是內衣新品牌集中爆發的一年,這一年誕生了主推“無尺碼”的Ubras,解決大胸女孩需求的奶糖派,推出果凍條軟支撐、無鋼圈的素肌良品,主打場景穿搭的設計師品牌里性Livary mio,還有走材料科技和數據技術的蕉內。這一波的內衣新品牌中,只有內外成立于2012年,屬于新銳派中的老資格。
得益于國內成熟的服裝制造供應鏈,新品牌們大多以目前流行的DTC營銷模式,代工生產、重火力放在在營銷推廣端,親資產模式也是更容易受到資本青睞的玩法。
內衣新品牌的蜂擁入場,都市麗人們的后知后覺,許多沉寂良久的內衣企業,好像也覺察到這波內衣消費熱。越來越多傳統品牌也照葫蘆畫瓢,在營銷端開啟了互聯網玩法。在國內男性內衣領域,高端的有愛慕先生,中低端的有螃蟹秘密、浪莎、貓人、健將等,還有貼牌的南極人、北極絨也來分羹。
除了渠道上線上線下、電商直播社群的全覆蓋,在產品側則是高支莫代爾、無痕無標簽的材料技術普遍應用,優惠活動、內容社區種草營銷更是鋪天蓋地。
一場關于“由外而內”的內衣消費熱,競爭仍在繼續。
本文轉載自新消費研究所(ID:Pr-Inn),已獲授權,版權歸新消費研究所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