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開始,臨期特賣的賽道開始變得擁擠,這里主要有消費市場的原因,另外還有資本在燒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類例子已經有非常多,在各大社交平臺如小紅書、豆瓣小組等已經累計近10萬的臨期食品的消費群體。
事實上,根據我們觀察,做國外這種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但在國內,幾乎,臨期特賣的玩家就在最近2年被資本捧成了香餑餑,粗略統計,全國目前這個賽道的玩家加起來,有近200個品牌,數千家門店,還有很多統計不上的折扣倉。
我們走訪中發現,在北京、上海一些核心商圈或園區,會扎堆出現3-5家臨期特賣店。
我們要思考的是,「臨期特賣」真是門好生意嗎?
這2年,跑出了這么多的臨期特賣店
我們要思考的是,「臨期特賣」真是門好生意嗎?
目前已有一定規模的玩家有好特賣、嗨特購、甩甩賣等。線下臨期食品折扣店為主的好特賣,在全國的門店超150家,已完成4輪融資。注意這4輪融資都是8個月內完成的。
而今年3月,愛折扣(原食惠邦)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惟一資本領投;BBM繁榮集市也已完成數千萬人民幣Pre-A 輪融資。4月,以售賣臨期商品為主的南京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宣布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愉悅資本領投。
大廠也在押注這個賽道。比如阿里連續三輪投了主打線上折扣平臺“好食期”,而58旗下的轉轉開始做臨期食品倉庫。
同時還有很多區域性門店包括小象生活、好幸福、東羅西搜、臨期捕手等著爭搶這條賽道。從成立時間上看,新品牌也集中在2020年。
但這個市場有足夠的空間嗎?
據艾媒咨詢統計,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市場規模達3萬億元,市場規模巨大。從供給側來看,每年都將有大量的產品流入到臨期食品行業,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規模也會突破300億元。報告同時顯示,目前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年齡為26-35歲的占比47.8%,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主要驅動力是性價比較高。
另有報告顯示,2016-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年平均增速為4.8%,預計2021-2025年將加速增長。
一位已經入局了臨期特賣的投資機構的負責人告訴我們,“這條賽道處于非常早期。目前真要對比的話,還沒有哪家的模式或競爭力完全跑出來。但資本已經都在下注。”
在談及對未來的市場空間判斷時,他表示這個市場會有一定增量,主要受整體的社零商品的增長而來,有市場增長就有庫存。但增量不會很大,頭部品牌到了C輪、D輪后就會慢慢洗牌,很多小玩家會淘汰掉。
而資本的助推下,臨期特賣的估值也溢價非常高。據悉,2020年9月,好特賣的估值就已達5億美元,而另一家嗨特購估值也已高達10億元。
從模式上,我們也觀察到,這條領域的玩家其實也有一定差異性。
我們要注意幾點。
1、臨期特賣主要還是以食品和日化生活用品為主。各品牌間會有差異性。好特賣主要以進口食品為主,商品結構大致為80%的休閑零食和20%的日用品,以休閑零食為主。愛折扣則是國產品牌為主。嗨特購另外有美容類產品占據了大約30%銷售。
2、門店類型是商場店、園區、社區店等幾類為主。比如好特賣前期以白領、上班族工作的園區為主,進而進軍商場店。而小象生活則以社區店為主。從選址、門店風格和類型上有一定差異性。
3、模式上以“臨期+特賣”為主。根據我們調研,很多門店其實售賣的商品,并不是臨期折扣,很多很“新鮮”的商品也擺在了門店內,在我們走訪的一些門店內,臨期的商品可能占到40-50%,也就是說大部分說特賣的商品。而很多特賣貨源大致來源于超市或電商平臺的退貨的商品、庫存商品(也有進口庫存)、知名品牌商的較冷門的品類,還有就沒什么品牌力的商品。
是門好生意?
這里還是分開來說。一類以品牌連鎖門店為主的型,這類從供應鏈端,能直接與品牌商家、廠家、供應源頭拿貨,貨源等相對穩定點,同時品控上能做的更好。還有一類,是以臨期倉庫為主,做渠道商,也有再向下發展個人單店。當然這類里面會出現很多“割韭菜”的品牌,不斷招加盟商,但從貨源上很難保證穩定性,甚至很多山寨商品夾雜其中,我們也發現中間有很多小加盟商被割的經歷。
這里我們還是以品牌連鎖門店為例,看這類模式是否真的靠譜。
我們了解到,行業內一般的毛利在40%-70%之間,甚至一些門店凈利潤高的就能做到40%。一般做的較好的門店日銷售額能做到1萬-1.5萬。這樣核算下來。利潤還是非??捎^。
而以好特賣為例。其推出了聯營合伙人模式,投資35.98萬元即可成為店主,再由公司分配門店,合伙人享有店面運營管理權,要負責日常運營,每月可獲得總銷售額12%左右的利潤分成。而小象生活的模式還是以投資型為主,合作人投錢開門店后坐等分紅,經營全由公司負責。
擴張模式都很輕,也加大了品牌商對渠道門店的掌控力度,保證到單店的盈利能力。有消息稱,好特賣計劃在2021年開出800家門店,實現500家門店盈利。
“臨期特賣的品牌連鎖門店還要加大擴張力度,這樣才能盡可能獲得上游供應商的話語權。目前基本都還是在輕模式拓店。有些品牌的單店盈利模型很好看,從供需角度看是成立的,而且是可以復制的,當然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仍是來自供應鏈。”一位業界分析師向我們表示。
3個難點,看模式的可持續性?
當然,雖然利潤可觀、市場需求也有,但其實臨期特賣店比起傳統的超市、便利小店更難做。
首當其沖的是,貨源的不穩定性。
實際上,品牌商家與臨期特賣渠道商之間是個矛盾關系,品牌商家一面要拼命做爆品,降低庫存,它們希望的最好就是沒有庫存。而臨期特賣的商家,又是靠臨期和特賣商品為根基。貨源的不穩定性是一個大考驗。
“不能向傳統便利渠道那樣拿貨,都有品牌商的業務人員找上門,臨期商品的公司貨源要主動挖掘,同時不可能穩定。這個因為連品牌商、商超那些都沒法保證”。我們咨詢的一位臨期特賣店主向我們說到。
我們了解到,頭部玩家有話語權,可以直接和品牌商達成合作,直接供貨,也只能做到對比同行相對穩定。
同時我們調研到的一些消費者,明確表示不太會買小眾商品或者選擇不知名的品牌。大品牌的臨期商品更易被消費者接受。
這樣也普遍就形成了,商家靠品牌臨期商品大折扣引流+特賣產品賺利潤的商品組合。但這個比例怎樣才是最佳,很難說。
還有很重要一點,臨期商品是跟時間賽跑,也是對運轉效率的考驗。
我們知道,傳統零售的商品按正常保質期都有很長時間,從生產-各銷售渠道-消費者購買的整體路徑是有個較長時間周期,而臨期商品本身就是跟時間賽跑,商品的運轉效率要更高。
比如說,如何通過數字化做到哪類產品哪些門店動銷快,如何找到庫存的深度和商品運轉的最優解。要知道,一旦商品過期,絕大責任都要臨期特賣門店承擔。
而且,臨期折扣類商品,是沒有客戶忠誠度而言,提升粘性要靠連鎖品牌力。這點很難。
我們看很多商超也有折扣專區,實際上銷售量很少。消費者購買臨期商品,大多數都是沖著打折優惠力度而來,幾乎沒有忠誠度可言。而且供應商品都不穩定,也就沒法按商品復購率來統計。但能統計的是門店客流量和復購。
所以后續的出路是要提升連鎖品牌力。這條賽道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本文轉載自零售商業評論(ID:lssync),已獲授權,版權歸零售商業評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