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市場規模超百億,由健身鏡引領的居家健身模式走通了嗎?

圖片來源:pexels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這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童話故事里,魔鏡是給白雪公主帶來厄運的東西,到了2021年,魔鏡卻成為不少企業搶占健身市場的主打產品。
健身與科技的結合,讓行業有的新故事。但這似乎又不是一個新故事。11月8日,百度旗下科技品牌“添添”發布了一款動感沉浸體驗的添添智能健身鏡。公開信息顯示,添添智能健身鏡旗艦版采用43英寸IPS全高清屏,無邊框鏡設計,可滿足用戶日常健身更大幅度的運動以及坐姿運動需求。
就在八天前,另一家健身品牌FITURE也發布了新產品魔鏡MINI版,并登上了李佳琦直播間,“這款產品的外觀像一面鏡子,鏡面會顯示在線直播課程,用戶可以對著鏡子鍛煉,同時看到自己的運動狀態。”李佳琦如此說道。
如此密集的發布,讓曉壹哥不由想到此前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甚至更遠一點的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等行業剛面市的情形:當一個新模式出現后,就會有無數個同類型的產品或公司出現,掀起一股狂潮,融資、營銷、代言……當然,這一切也喻示著投資人、玩家們對行業的看好。
但健身+科技并非新鮮事物,它自2017年火過一陣后陷入沉寂,不過,當前的智能健身鏡似乎開始了新一輪的繁榮。那么,這股浪潮能帶來多大的效應?華為、小米等也先后介入市場,當行業被巨頭加持又會催生多大市場規模?消費者是否買單?會否成為居家健身的新選擇?
行業的新故事
就產品形態而言,智能健身鏡多以半透半反屏幕為主體,搭載AI技術的運動健身產品。從外觀看是一門鏡子,實質鏡面同時也是顯示器??梢赃@樣理解,我們可以對著鏡子健身,滿足居家健身的需求。
作為全新品類,智能健身鏡產品在最近兩年呈現爆發趨勢,涌現出眾多智能健身鏡產品。尤其是今年5月,更是有超過10款健身鏡推出市場。
比如咕咚推出的FITMORE,互聯網健身平臺樂刻的LITTE MIRROR,動魅科技的YUPP,傳統跑步機品牌億健推出的億健魔鏡。這些產品背后不僅有初創公司,也有許多傳統健身行業的供應商,不過大多功能都相似,都是以硬件+課程的服務相結合,售價在2000-20000元區間。
市場的翻涌也讓國內一些科技巨頭看到市場的新機會,華為、百度、小米等都先后展開布局。比如前文提到的百度添添健身鏡,華為和小米則是通過智能電視介入,如華為智慧屏V65i和小米電視6至尊版均可以實現健身鏡相似的功能。像華為智慧屏上方的AI攝像頭可以進行骨髓關節識別,對用戶的肢體及動作進行精準分析。
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整個健身鏡在資本市場上開始動作開始密集起來。在海外,健身鏡的融資動作也頗具吸引力,2020年7月,瑜伽服裝品牌lululemon出資5億美元收購Mirror;Tonal在E輪融資2.5億美元,估值16億美元;Tempo在C輪融資2.2億美元。在國內,今年4月,FITURE獲得了由全明星基金、君聯資本、DSTGlobal 和 Coatue 領投的 3 億美金 B 輪融資。
艾瑞咨詢《2021中國智能運動健身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智能健身鏡等新品類的問世,中國家庭的居家健身需求將進一步被激發出來。據其統計,2019年國內智能運動健身市場規模已達到約1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820億元,并且2021年至2025年的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46%。
健身鏡行業競爭的焦點是什么?
全職主婦小靜是個健身狂熱份子,疫情前基本上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往健身房跑。不去健身房的日子里,會跟著視頻練,像鄭多燕健身操,FIT,Keep等。疫情暴發后,健身房密閉的空間讓她望而生畏,她開始尋找其他的健身方式,比如短視頻博主一起練。
去年底,在花了近八千元購入FITURE號稱“研究+內容+服務+AI”的智能健身鏡后,她心生滿足,“健身鏡顏值很高,不用去健身房擠了,在家隨時隨地可以練,還能記錄每天運動時長、消耗的卡路里、打卡天數等等信息。”再加上送了1年的會員課程,“當時覺得特別劃算,因為之前有健身基礎,跟著練不覺得費勁。”
但到了今年618,FITURE推出了第二款產品,零售價相較第一款產品打了6折,促銷期間甚至不足5折,還不到小靜當初購入時的一半,“突然就覺得自己被割了韭菜,心理感受非常不好。”
隨后,根據FITURE品牌天貓艦艇店的直播工作人員的說法,旗艦版比尊享版在內容與服務上沒有變化,只是屏幕、音響等硬件上存在差異,這也是價格浮動的主要原因。
這意味著,小靜為硬件為音響支付了近4000元。但硬件顯然不是健身鏡行業競爭的核心。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早前曾對外表示,健身本質是內容服務行業,每個廠商都需要去夯實自己在課程內容服務上的競爭力。否則就算是“百鏡大戰”也不過是“百鏡一面”。
也就是說,硬件不是核心,“軟件”才是。但軟實力要如何提升?
壹DU財經觀察到,目前市面上智能健身鏡的課程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公司自主研發,二是第三方購買版權。相較而言,前者研發成本更高,畢竟每套課程都需要涉及場地、教練、后期及攝影基礎設施等,但這樣的好處是品質可控,而用戶規模的增長也能逐漸攤薄邊際成本;第三方購買版權的話,往往一次性投入,且有使用年限等,健身鏡企業的可發揮空間收窄。
“內容,實質是所有玩家都知道重要的事,但真要做好卻非常不容易,”一位行業人士告訴壹DU財經,”現在硬件方面的成本和利潤都比較透明,各大廠商的利潤來源主要是付費課程,這其實已經和國外接軌了,比如PELOTON的營收模式。”
“現在的智能健身鏡廠商基本會贈送半年到一年會員服務,像百度推出的添添健身鏡在預售階段還推出了按要求打卡300天返現金的活動,其實也是把促銷力度做到非常大了。”但他也坦言,如果贈送的課程到期后用戶愿意繼續付費,那說明廠商提供的課程不錯,反之到期不續費,而是讓健身鏡在家里落灰,那說明課程內容方面還需要努力打磨。
“去年在朋友圈看到FITURE魔鏡的廣告,覺得挺新奇,但一看價格,七八千,直接勸退了,雙11之前也在看相似產品,看到添添的鏡子,剛4699,還有打卡300返現的活動。這個羊毛必須薅。”同為健身達人任珊表示,不過她的觀點和曉靜相似,認為“魔鏡更適合有健身基礎的人,沒基礎的人如果跟著練,很可能動作不到位或受傷。”
居家健身會是偽命題嗎?
某款產品是否成功,投票權始終在消費者手里。
剛剛過去的雙11數據已經出爐,或許我們看到市場的一些動向。第三方監測平臺“魔鏡市場情報”所統計的雙11預售榜顯示,截至2021年10月23日,Keep、梵品、迪卡儂、億健、FITURE位列TOP5.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以這波由健身鏡引領的居家健身模式已經走通?
我們來看看國內居家健身硬件設備的發端。早在2017年,天貓魔盒的研發者杜武平自立門戶后打造的一款全自互動訓練系統魔力智屏,可以通過全解控的墻屏和地屏,對場內的人實現心率監測、運動檢測、AI評分以及墻地屏互動等功能。
2018年,Keep推出了利用TOF(深度攝像頭)來為用戶動作打分的新技術,可實時提示完成的標準度,實現居家專業指導。
一些家庭硬件廠商也試圖入局,比如上文提到的華為智能屏的健身功能。此外,還有一些原生器材的智能化,比如彈力繩健身器等,邏輯是在健身器材上加入觸摸、拉力傳感器,識別用戶的手勢和力度來識別動作的完成度、標準度等。
到2020年疫情爆發后,宅在家里運動,成為當時消費者拒絕變胖的解決方案,這一時期,真人教練開始通過互聯網進入“居家健身”的場景中。
一些實體健身房為了鞏固用戶,相繼推出了線上課程,如超級猩猩、樂刻運動、一兆韋德、威爾士等。但這些有著專業教練+視頻直播或錄播的課程,真的可以帶動消費者實現居家健身嗎?
小靜此前上過不少健身的直播課,“超級猩猩的直播課一個教練對應很多學員,學員只能靜音,和教練完全沒有互動,在做動作時無法及時調整,不知道自己動作對不對”,她認為這對于沒有健身基礎的人來說非常不友好,“相當于是學員模仿教練的動作,至于做得對不對完全不知道,即使是1對1的課程,教練能看到的也是單一視角,動作的完成度如何其實是無法判定的。”
任珊在試用了魔鏡后的感受則是,“雖然有直播課和錄播課之分,但AI只能對比動作是否達標,無法反應實時的狀態,再加上網絡傳輸的延遲,就會造成比如一個下蹲的動作,用戶已經起來了,AI才告訴你剛才下蹲動作不對。
“魔鏡的直播課中,運動中可以佩戴心率帶,運動結事后可以看到心率變化,其他緯度并不能做到很多的監測。”在她看來,魔鏡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本文轉載自壹DU財經(ID:yiducaijing2021),已獲授權,版權歸壹DU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