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運動在國內持續火爆,但熱點一個又一個,像情緒性消費一樣潮退了在別處又起。

圖片來源:pexels
劉畊宏的毽子操與周杰倫的《本草綱目》配樂已經越來越少地在消費者的抖音客戶端響起,“飛盤熱”“滑板熱”似乎也過了爆發期。全民健身運動在國內持續火爆,但熱點一個又一個,像情緒性消費一樣潮退了在別處又起。截至目前,尚未有一款平臺型App打破同質化僵局,形成規?;?。
資深健身人士向樂在疫情結束之后,恢復了前往健身房運動的習慣,居家期間常用的Keep、抖音跟B站,被她束之高閣。另一位長跑人士段鵬仍堅持每日清晨通過Keep記錄配速與行程,不過在他看來,記錄功能用Keep或者咕咚皆可,只是習慣了一款便未曾變過。
居家運動的利好結束后,線上健身熱度再次降溫,持續使用單款健身App的核心用戶更多來自“老粉”。正如Keep合伙人、副總裁劉冬對第一財經記者所言:“我們選擇的行業就是這樣,把它‘做深做好’就行了。”
新品頻出,差異化難實現
3月27日,運動科技平臺Keep推出全新智能硬件體感運動主機Keep Station(下稱“KS”)與劃船機“A1”。前者是一款家庭運動場景下的智能交互設備,對用戶運動過程中的動作進行精準識別和實時指導,通過專業指導和趣味激勵,降低運動門檻,類似于運動版Switch。
除Keep外,多家健身企業嘗試推出健身硬件產品。在Mirror、FITURE(沸徹魔鏡)掀起健身鏡熱潮后,百度也推出嘗鮮價4699元的添添智能健身鏡旗艦版。一時之間,健身行業進行健身鏡售賣的平臺包括億健、萬達康、咕咚、悅動圈、樂刻運動、YUPP等。競品動輒千元出頭的價格,迫使最初定價七八千元的FITURE持續下調價格。
健身鏡的同質化問題同樣出現于健身行業的內容端與硬件端,如同類型的私教課程、舞蹈課、有氧操課,以及跑步記錄功能等。對此,劉冬對記者表示,是否同質化取決于對所謂“深度”的理解,例如Keep的一節課,本質是課程與工具的結合,嵌入使用者的運動周期中,而非簡單的媒體播放器。
不可否認的是,劉冬稱,運動人群中是有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人群——“佛系運動派”,他們并非真的想要運動,目標感也不是很強,只是某一天在抖音上看到有個內容火了跟著動一動。這部分人群是Keep想要爭取的,但最核心的人群仍舊是核心用戶。“你看抖音上有很多健身器械,很神奇,一下子就瘦了。但我覺得那種產品生命力沒有那么強。”劉冬稱。
華泰證券研報分析稱,2017年,Keep憑借豐富的線上課、食譜、社區等內容服務逐漸占據用戶心智,月活超過悅動圈App并最終保持第一。但此后各種運動健身類App功能開始逐漸趨同,記步、課程、運動計劃、飲食指南成為標配。
在華泰方面看來,基礎服務難做差異化。最常見的例子是免費的跑步打卡記錄功能,它可以精準記錄跑者的路線、距離、步頻步幅、用時、配速、爬升高度,但作為線上健身平臺的必備基礎功能,其又有著很強的可替代性。Keep能做,華為、小米可以做,甚至運動服飾品牌Lululemon、耐克也可以做。而一樣的健身課程視頻在B站、抖音等多個平臺,都可以找到。根據Questmobile數據,Keep、糖豆、咕咚、悅動圈等App主要活躍于蘋果、華為等智能終端,而Keep在2021年下半年后MAU(月活躍用戶數量)的環比下降,華為運動健康App月活則保持穩定。
另外,與內容同質化相似,自有品牌產品缺少壁壘,同樣是“外包貼牌”模式公司可能遇見的問題之一。對于許多互聯網健身科技公司來說,自有品牌產品的生產都是由外部代工廠完成,不同之處僅限于外觀和品牌logo,智能單車、跑步機、手環和其他健身裝備產品的大幅創新改進無從談起。食品、服飾更是如此。消費者能夠輕易找到相似替代產品。
行業火熱,企業“賠本”換成長
疫情期間,居家生活給線上健身帶來一波用戶增長,但該領域同質化嚴重、受眾群較窄、活躍用戶與付費用戶增速緩慢等問題持續存在。
中航證券社會服務團隊裴伊凡在研報中稱,我國體育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期與上升期。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預計到2035年體育產業總量將占GDP比重4%左右。
據灼識數據,2018年至2021年,國內健身市場規模分別為5574億元、6488億元、7151億元、7866億元,預計2021年至2026年復合年增長率為13.5%,2026年國內健身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14793億元。
行業增長趨勢下,企業端仍面臨高額虧損。以Keep為例,其在2022年9月再次遞交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6個月,Kee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達到3768萬。2019年至2021年的虧損額分別為7.35億元、22.44億元、29.08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2.96億元、3.02億元、9.56億元。
Keep方面對虧損的解釋是因為公司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通過品牌投資以及優質運動內容和產品供應,將戰略重點放在擴大用戶群上,為長期盈利能力做好準備。
劉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成本投入主要聚焦在算法與內容端,而非硬件本身,當下行業早已過了花錢買用戶的時代,“我們投入的是在‘水下能力’方面,逐漸通過上層釋放,因此虧損趨勢肯定是收窄的。”劉冬稱。
另因健身鏡而火熱的FITURE在去年7月被曝發生大規模裁員,涉及一線業務員工與VP級別高管,FITURE方面彼時回應稱:作為一家處于成長期的創業公司,為了更長遠地發展,需要根據戰略靈活調整組織架構。
重投入的背后,是健身平臺對健康商業模式的摸索。華泰證券研報分析認為,2018年以后,各大互聯網健身科技公司先后布局內容、電商、裝備等業務,希望用戶穿著其公司的訓練服、使用其公司的裝備、完成其公司提供的付費健身課程內容,跑通“內容-產品“商業模式,帶動收入進一步持續增長。
但無論是做硬件還是做內容,變現能力的終點依然是付費用戶轉化率和留存率。計算公司盈利能力時需要考慮付費用戶轉化率、客單價、毛利率、活躍用戶留存率以及獲得一個活躍用戶的成本。華泰認為行業競爭仍然激烈,大量投入營銷費用獲得活躍用戶的模式仍將持續,在代工模式下公司產品價格、毛利率沒有可觀的上行空間,需要關注付費用戶轉化率和活躍用戶的留存率。
針對付費用戶增長問題,采訪中劉冬表示,Keep該部分業務逐年提升,Keep平臺會員滲透率由2020年的6.4%增長至2021年的9.5%,并由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6個月的8.7%增長至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6個月的9.7%。
競爭激烈可能是全球性的現象。參照美國互動健身平臺Peloton(PTON.US),其2023財年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公司營收7.927億美元,同比下降30%;凈虧損3.35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4.394億美元和上一季度的4.085億美元有所收窄。
居家健身紅利消失后,Peloton股價過山車般自2021年1月167美元的歷史高點下跌至不足10美元。華泰證券研報分析認為,疫情影響減弱下,對Peloton等公司的線上健身服務及設備需求出現下降。風險提示宏觀經濟下消費水平不及預期,未來或將影響可選消費產品終端需求,進而影響相關公司收入情況。
本文轉載自第一財經(ID:cbn-yicai),已獲授權,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