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逐漸龐大的Keep該如何被定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成立7年、8輪融資、4000萬峰值月活躍用戶,Keep的野心早已不滿足于健身工具那么簡單。在招股說明書中,keep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健身平臺。
成立至今,Keep的業務板塊從付費會員、線下健身房延伸到健身消費產品,邊界不斷拓展。
頂著運動科技第一股的名頭,智能運動運營商、垂直電商、科技生活,這些關鍵詞都被貼在了Keep身上。
根據招股說明書的數據,近三年,Keep的收入占比最大的是自有品牌產品,占比超50%。其他兩項業務為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和其他業務。
但實際上,體積逐漸龐大的Keep該如何被定義?他的對手是同樣賣智能健身器材的小米、華為、百度,還是同樣輸出健身內容的平臺們?
披著賣貨外衣的健身內容平臺?
Keep看似在多元化,但實際上,無論Keep如何變化,垂直健身內容社區的基本面依然沒有變。
從業務角度,Keep的收入分為自有品牌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和其他業務。令外界意外的是,從2019年到2021年9月,包括智能健身設備、健身裝備、服飾和食品等在內的自有品牌產品,一直是Keep的最大收入來源,占比超50%。
而從健身消費品的整體賽道看,Keep的市場占有率也不低。根據灼識咨詢的報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累計單車銷售的商品交易總量計算,Keep智能單車的銷量位居中國第一,Keep瑜伽墊的市場份額也達到14.9%。
但實際上,自有品牌產品的毛利率并不高。
盡管Keep布局健身產品較早,但尚未搭建自己的供應鏈,無論是單車、手環等智能健身產品,還是服飾、輕食,Keep目前都采取代工模式。這導致自有品牌產品這一板塊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2019年、2020年自有品牌產品占期內總成本的比例分別為38.7%、36.7%。
而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盡管收入占比小,但毛利率遠高于自有品牌產品。根據截至2021年9月底的數據,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的毛利率達到58.8%,自有品牌產品的毛利率僅為29.3%。
目前來看,Keep看似是一個靠賣貨撐起來的企業,但真正賺錢的業務板塊依然是靠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Keep目前并未透露出有自建供應鏈的打算。這種輕資產運營的模式便于Keep靈活調整,但也意味著成本壓縮空間有限,外包供應商將很大程度上左右自有品牌產品的毛利率。
因此,對于Keep而言,能夠帶來更多想象空間的內容,也會是決定后續股價走向的核心。
而從用戶角度,Keep的核心價值在于提供PGC內容并且將內容結構化,能夠讓健身小白“傻瓜式”跟練。Keep自己在招股說明書也提到:“廣泛、專業、個性化和持續更新迭代的內容庫,是我們成功的核心。”
也正是靠著健身內容建立起的行業地位,Keep這一品牌進一步出圈,進而為旗下自有品牌產品獲得關注。其在招股書中表示,在線健身內容為自有品牌產品帶來流量,因為用戶傾向于購買智能健身設備和配套運動產品,如健身裝備、服飾和食品,以提升他們在鍛煉中的表現和體驗。
誰在搶Keep的用戶?
數據來源:飛瓜數據。
線上健身的故事能講多久?
本文轉載自Tech星球(ID:tech618),已獲授權,版權歸Tech星球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