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原蛋白第一股,上市難解千愁?!?/p>

圖片來源:pexels
“抓住女性,就抓住了消費”,馬云這句話可謂消費市場的精準概況,僅僅護膚領域,便產生了兩大吸金“利器”。
這便是玻尿酸與膠原蛋白,有媒體稱它們為“護膚金字塔上的兩顆‘明珠’”。簡單來說,玻尿酸是一種高分子物質,可為皮膚鎖住水分,具有保濕潤滑作用,而膠原蛋白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主要功效是皮膚修復和抗衰老。
饒有意味的是,作為國內玻尿酸巨頭,華熙生物一年凈利潤超過7億元,卻難以擺脫收割“智商稅”的嫌疑。
無獨有偶,作為中國最大的膠原蛋白專業護膚產品公司,巨子生物去年凈利潤達8.28億元,今年5月初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向“膠原蛋白第一股”的名號發起沖擊,但也陷入收割“智商稅”的質疑。
問題是,巨子生物真的在收割“智商稅”嗎?
悶聲發大財
對巨子生物稍加了解,就會對其賺錢能力大為驚嘆,換句話說,其“抓住女性錢包”的能力相當搶眼。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巨子生物營收分別為9.57億元、11.9億元、15.52億元,凈利潤分別達到5.75億元、8.26億元、8.28億元。
與此同時,這三年,巨子生物的毛利率分別為83.3%、84.6%、87.2%,比千億市值的華熙生物的毛利率高一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巨子生物經過調整后的凈利率在過去三年也分別達到60.1%、56.5%和53.9%,連茅臺都相形見絀。從這個角度來說,巨子生物稱得上是護膚領域的“茅臺”,更有媒體形容它是“醫美行業的‘印鈔機’”。
強悍的賺錢能力,依托于巨子生物的產品組合。據媒體報道,巨子生物旗下的產品組合一共有105項SKU,涵蓋八大主要品牌,分別是可復美、可麗金、可預、可痕、可復平、立研、欣苷(SKIGIN)及參苷。
這之中,最受消費者青睞的,當屬可復美、可麗金,二者為巨子生物貢獻了90%以上的營收。
從整體看,2019~2021年,可復美、可麗金這兩大品牌的專業護膚產品銷售額分別占其總收入的80.6%、82.4%以及91.7%,占比呈現加速上漲的趨勢。
從產品看,可復美旗下約有30項SKU,包括面膜、爽膚水、乳液、噴霧、精華、面霜及凝膠等;可麗金旗下約有60項SKU,包括噴霧、面膜、面霜、精華、乳液及凝膠等,而最核心也最能打的產品,是膠原蛋白面膜。
在天貓上,可復美“類人膠原蛋白敷料”面膜5片裝定價239元,相當于47.8元/片,這個單片價格可以拿下不少品牌一整盒面膜。
媒體對比發現,同樣在天貓,同樣是膠原蛋白面膜,敷爾佳的“膠原蛋白水光修護貼”售價為20元/片,創爾美的“膠原蛋白面膜”為26.2元/片。相比之下,可復美的定價要高得多。
即便更貴,可復美面膜的銷量卻很強勢,“類人膠原蛋白敷料”月銷量超過4萬件,而可麗金的“二代膠原大膜王”“類人膠原蛋白健膚修護面膜”僅限店鋪會員購買,月銷量均超過1萬件。
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銷量較大,會員給力,說明巨子生物已經形成了強勁的消費黏性,借此“悶聲發大財”。
究其原因,媒體分析稱,功效性護膚近年來成為黃金賽道,取得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的巨子生物踩中“風口”,成為了行業贏家。
然而,有關巨子生物收割“智商稅”的質疑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智商稅疑云
巨子生物能踩中功效性護膚“風口”,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媒體報道,1999年,作為中國生物化工專業第一位女博士,范代娣在西北大學組建科研團隊,開始研發人源型膠原蛋白。第二年,范代娣團隊用基因工程技術高密度發酵生產的重組類人膠原蛋白問世。
經過探索,這項技術最終落地,實現批量化生產,并依靠膠原蛋白面膜,在消費市場逐漸出頭。
不過,技術落地是一回事,市場反應卻是另一回事。
最耐人尋味的細節是,新零售商業評論發現,即使是一篇以巨子生物沖擊上市為主題的推廣文章,文中也直言:“對于其功效也存在諸多質疑,社交媒體上關于‘醫美面膜能不能信’‘醫美面膜是不是智商稅’等相關話題一直爭論不休。”
事實上,對于巨子生物旗下可復美、可麗金膠原蛋白面膜的功效,有人認為有效果,也有人吐槽,更有人直呼“一點效果也沒有,感覺被收了智商稅”。
消費者反應莫衷一是的根本原因,或許是以膠原蛋白面膜為代表的醫美面膜的功效仍沒有專業、權威的數據予以佐證。
AI財經社援引業內人士的話表示,很難說醫美面膜是否有效,因為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臨床數據做支撐。“并且,和普通面膜一樣,醫美面膜八成以上的成分也是水,核心原料占比非常小。”
另一個可以提供參照的,是膠原蛋白食用產品的功效。
2019年9月,《消費者報道》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8款熱銷的膠原蛋白產品,包括膠原蛋白營養片、固體飲料、口服液等。檢測結果顯示,8款產品全部含有膠原蛋白,但這些產品膠原蛋白的含量均不如一只3塊錢的雞爪。
對于膠原蛋白產品,消費者更關注的是美容養顏的功效,而這一功效,與膠原蛋白在人體中的利用率有關。
至于食物蛋白質利用率,《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指出,氨基酸評分是一個常用來反映食物蛋白質營養均衡程度及利用率的指標。
關鍵在于,女性消費者力捧的膠原蛋白到底能不能被人體利用?它的氨基酸評分究竟是多少?
檢測結果顯示,8款膠原蛋白產品中,除了1款氨基酸評分為1之外,其他7款產品的氨基酸評分均為0,說明膠原蛋白營養極不平衡,“多大程度上能被人體利用成疑”。
《消費者報道》進而指出,膠原蛋白實際上并非什么神奇的食物,較低的氨基酸評分使它的除皺、祛斑、細膩皮膚等美容功效“難以站得住腳”。
膠原蛋白食用產品的檢測結果也為膠原蛋白面膜的功效打上了“問號”。從目前研究看,不管是食用,還是面膜等外用,“膠原蛋白的美容功效都缺乏足夠或者權威的證據”。
女性消費者最看重的美容養顏功效存疑,另一端,巨子生物近三年研發成本在其總收入中占比都只有約1%,營銷費用卻是研發投入的8~13倍,陷入“智商稅疑云”也就不難理解了。
多重不確定性
“智商稅疑云”籠罩,巨子生物應對的策略之一,是加強“市場教育”。
巨子生物坦承,自己擁有“一支富有市場洞察力的專業營銷團隊”,不只是在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推進營銷活動,還與丁香醫生等機構推出文章,科普醫用敷料并向消費者推薦可復美類人膠原蛋白敷料,多次舉辦“溯源”活動、圓桌論壇,以便更多人了解其品牌及產品。
當“智商稅”質疑與市場教育展開拉鋸式爭奪,近年來,監管政策在不斷加碼,對醫美面膜行業產生不利影響。
2020年1月,國家藥監局發文稱,根據《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傳詞語,不得含有夸大適用范圍或其他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不得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
2021年,國家藥監局再次發文,在《一類醫療器械產品目錄》中刪除“液體、膏狀敷料”相關條目;并表示,“成分不具有藥理學作用、所含成分不可被人體吸收的液體、膏狀敷料(不包括凝膠)擬均按照II類器械監管”。
“智商稅”質疑、監管政策落地以及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彼此疊加,形成“反作用力”,巨子生物只能提升營銷費用以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
結果,巨子生物總收入上升,凈利率卻不可避免地下滑。招股書顯示,巨子生物的凈利率從2019年的60.1%下降到2021年的53.9%。
對于相應“癥結”,招股書中,巨子生物分析稱:“如果公司未能實現并進一步提升品牌認知度及市場對產品的廣泛接受程度,或者如果公司未能擴大或留住客戶或消費者群體,公司的業務、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除了上述不確定性,經銷商也是巨子生物不容忽視的潛在變量。
盡管近三年,巨子生物加大了直銷業務,面向經銷商的銷售占比在不斷降低,但截至2021年底,仍然達到55.6%,超過總收入的一半。
重點是,過于依賴經銷商,使巨子生物的營收“面臨重大的集中度風險”。
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例子,來自其第一大經銷商西安創客村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
今年3月,民間反傳銷組織“反傳銷聯合會”發文表示可麗金除線上天貓等渠道銷售外,最重要的銷售渠道是一個被稱為“創客云商”的平臺,該平臺涉嫌傳銷,由西安創客村創建。
多重不確定性集結,為奔跑中的巨子生物蒙上一層“陰影”,但它最渴望的,似乎只有上市。
招股書顯示,若順利上市募資,巨子生物將實施“六大戰略”,涉及產品、研發、銷售和經銷網絡、生產能力、運營智能化、國際影響力等。
只是,上市難解“千愁”,不確定性與風險若不緩解不解除,便會累積,唯有敢于直面,方能行穩致遠。
參考資料:
1.《賺錢力碾壓茅臺,膠原蛋白第一股來了》,南都周刊
2.《一片面膜40元,微商起家,這位陜西女博士要帶“巨子”上市》,天下網商
3.《8款膠原蛋白對比:美容養顏?可能連“雞爪”都不如!》,消費者報道
4.《一片面膜40元,可復美悄悄收智商稅?》,AI財經社
本文轉載自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已獲授權,版權歸新零售商業評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CBNData行業社群會員免費招募啦!
人脈拓展 資源對接 情報分享 影響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掃碼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