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競爭激烈的紅海中,打出“好吃方便還不貴”旗號的鍋圈,準備靠什么殺出重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月3日,鍋圈食品(上海)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其官網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鍋圈旗下的支柱品牌“鍋圈食匯”已在全國開出了9645家門店。
即將觸及“萬店”門檻的鍋圈,專注于講好“在家吃飯”的故事。招股書顯示,鍋圈從火鍋、燒烤食材起家,逐漸延伸至預制菜、速熱食品等賽道,其營收從2020年的29.6億元連年增長至2022年的71.7億元,并于2022年實現盈利,凈利潤為2.4億元。
《天下網商》發現,鍋圈的快速擴張之路,有賴于其高度分散的打法。近1萬家“鍋圈食匯”門店幾乎全部采用加盟制,僅有5家為自營;它的供應商多達279家,各家采購額也相當平均。招股書聲稱,鍋圈的優勢在于“不依賴任何單一的客戶”。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已達到8.9萬億元。在這片競爭激烈的紅海中,打出“好吃方便還不貴”旗號的鍋圈,準備靠什么殺出重圍?
“萬店巨頭”養成記
鍋圈創始人楊明超是“餐飲界老人”,做過啤酒代理,也開過燒烤店、火鍋店。2015年1月,他成立河南鍋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轉向銷售火鍋食材。
過去三年,由于外出聚餐受限、更多人傾向“宅家就餐”,預制菜等主張便利的餐飲賽道變熱,這讓鍋圈營收一路上漲。
招股書顯示,從2020年至2022年,鍋圈營收額逐年上升,2022年更是同比大漲81.2%,來到71.73億元,利潤額2.4億元,這也是它首次實現盈利。良好的業績表現給了鍋圈遞表上市的底氣。
鍋圈的門店數目,也在近三年來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初,全國的“鍋圈食匯”門店還僅有1441家,此后以每年超過2600家的速度激增,相當于平均每天開出7家新店。截至2022年3月27日,鍋圈的線下門店已多達9645家,它在三年多時間內完成了從“千店”到“萬店”的擴張。
在覆蓋更多區域的同時,鍋圈也在積極謀求擴大業務版圖。目前,火鍋、燒烤食材仍占據了銷售額的85%以上,但預制菜、飲料等產品的占比正在逐年上漲。
要維持“萬店”規模,供應鏈管理和數字化,是鍋圈必須發力的兩個方向。
招股書顯示,鍋圈的供應商多達279家,鍋圈控股了其中的牛肉生產商“和一肉業”、肉丸生產商“丸來丸去”、火鍋底料生產商“澄明食品”,并投資了蝦滑供應商“逮蝦記”。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投入,讓鍋圈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11.1%上升至2022年的17.4%。
為對接數量巨大的加盟商、供應商和消費者,鍋圈建立了數字營銷、集中進貨和會員管理等系統。截至2022年底,鍋圈的注冊會員數量達到2000萬人以上,其線上銷售渠道包括鍋圈App、微信小程序、天貓旗艦店、餓了么等外賣配送平臺和抖音。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的結合,鍋圈在2022年的訂單數達到了1億份。
細分賽道的冠軍
在招股書中,鍋圈主打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家吃飯”。
它將消費者的用餐方式分為四種:買菜在家做飯、餐廳堂食、外賣,以及使用“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其認為,前三種方式分別存在費時費力、成本高、風味差等缺點,“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則規避了以上弊端。
鍋圈聲稱,“在家吃飯”已成為餐飲場景的主流,其收入占到餐飲市場的56.2%。
但《天下網商》發現,這樣的敘述難言準確:招股書中同時提到了“在家吃飯”和“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前者事實上包含了后者,也包含了“買菜在家做飯”和“外賣”這兩個選項,只把“餐廳堂食”剔除在外,高達56.2%的占比失之偏頗。
鍋圈所謂的“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涵蓋了即食食品(如罐頭)、即熱食品(如方便面)、即烹食品(如預制菜)、即配食材(生鮮)4種類別。按市場規模計算,2021年的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為8.9萬億元,同年“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市場總收入約為2903億元,占比僅為3.26%。
這個經過細心修飾的垂直細分賽道,把鍋圈捧上了“冠軍”寶座:中國排名第一的“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零售商”。
盡管賽道總規模不大,但鍋圈認為“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增長可期:2021至2026年,這個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22.5%,預計于2026年達到8000億元規模。
這究竟是未來的消費趨勢,還是一個“偽概念”,還有待時間證明。但鍋圈確實已在一眾入局者中拔得了頭籌:2022年,鍋圈的產品銷售額和門店數量均名列該行業第一位,占據了3%的市場份額。
盛景和隱憂
鍋圈賴以發展壯大的特點,同時也是一把把雙刃劍。
首先,近1萬家“鍋圈食匯”門店幾乎全部采用加盟制,自營門店僅有5家,作用是為其他加盟店打樣,作為管理、營銷、裝修風格等新策略的試點。
也就是說,加盟商幾乎貢獻了鍋圈的“全部江山”。然而遍布全中國1000多個縣城的“鍋圈食匯”門店,事實上是在“各自為戰”。盡管鍋圈聲稱,通過“對加盟商強有力的支持”,使得2022年的關店率維持在3%的低水平,但餐飲行業分銷商素有“利薄如紙”的說法,如何管理這5600多名加盟商,始終是需要審慎對待的問題。
其次,多達279家供應商、755個SKU(最小存貨單位),也可能增加食品安全風險。鍋圈在招股書中提到,供貨商加盟商如果不能維持有效的產品質量監控制度,可能會對品牌聲譽、業務及運營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盡管鍋圈對其中4家生產廠商進行了控股和持股,但產品涉及的原材料過多、供應鏈過于復雜,意味著管控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將成倍增加。
在鍋圈遞交的招股書中,無論是向上游供應商的采購額,還是下游加盟商貢獻的營收額,都較為“分散”:前五大供應商僅占總采購額的20%左右,前五大加盟商貢獻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以下。鍋圈此舉固然有分散風險的用意,卻也同時削減了自己的議價權。
和許多加盟型品牌一樣,鍋圈就像是用一塊塊積木拼搭起來的城堡,積木形狀不同,成色各異,怎樣把它們“粘合”在一起,考驗的是企業多方面的運營能力。
未來,鍋圈計劃在線上和線下繼續擴大銷售網絡、加強供應鏈垂直整合,并延伸至露營、一人食等更多消費場景。楊明超在近期的講話中也表示,將用3年時間再開一萬家店,打造“中國最大的社區中央廚房連鎖”??梢钥闯觯咚贁U張仍是鍋圈接下來的關鍵詞。
隨著消費者“走出門社交”的意愿恢復和餐飲賽道的獲客競賽愈演愈烈,于鍋圈而言,顯然不僅要壯大規模,還要思考如何提升“合作者”單店盈利能力的確定性。
本文轉載自天下網商(ID:txws_txws),已獲授權,版權歸天下網商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