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頭皮護理已成為各個年齡階層需要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年輕人的脫發焦慮正在與日俱增。

圖片來源:pixabay
鈦媒體APP了解到,果集報告數據顯示,從2022年1月-12月抖音個護GMV表現看,88%的細分類目同比增長超100%,洗發護發為高銷售額且持續增長類目。其中,2022年抖音平臺頭皮護理市場集中度CR10達79%,頭皮護理細分功能賽道呈增速最高的壟斷局面。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超過2.5億人有脫發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發。其中,30歲以下人數占總數的69.8%,而26-30歲的青年占比高達41.9%。
年輕人的脫發焦慮也在引發新的生意,為了守衛發量,消費者有兩個方向的選擇。一個是用霸王、博滴、Spes詩裴絲等防脫洗發水,護理產品GrowGorgeous強效增發精華、Christophe Robin 磨砂膏,或是可氏利夫、了于等這種國產新品牌的頭皮護理產品,第二個是則是去機構、醫院做植發生發。
不過,不少90、95后防禿專業戶依然對鈦媒體APP表示,因為熬夜、作息不規律、遺傳等原因,與父輩相比,他們出現脫發和禿頭現象的年齡段也越來越早,尋找更有效果的產品,一直都是日常難題。
這讓防脫、生發在內的頭皮護理成為了新的財富密碼。與此同時,關于防脫和生發市場智商稅等種種問題也存在爭議。
防脫概念火了,頭皮護理迎來風口
關于頭皮的美業早已成為一門生意。2005年,霸王就曾以高價簽約成龍出演電視廣告,防脫中藥世家的形象深入人心,四年后成功在香港上市。
資本也在推動國內品牌發展。2021年沙龍級頭皮護理品牌LaTerapia了于完成戰略融資,專注頭皮功效和體驗型洗護;2022年,專研防脫的頭?護理品牌可氏利夫一年內獲兩輪融資,對標國外的高端產品。
進入2023年以來,寶潔和聯合利華兩大巨頭已接連向護發品牌出手:寶潔收購黑人護發品牌Mielle Organics,聯合利華首投澳大利亞頭皮護理品牌Straand;滋源和卡詩兩大中外頭部洗護品牌推出新品搶占頭皮護理市場心智。
美容儀和醫美領域涌現生發儀、生發帽等產品,華熙生物引入毛發健康和頭皮抗衰領域的垂直類醫美產品絲麗Haircare。
但目前具備功效性的高端頭皮護理還處在藍海。在國內高端頭皮護理市場,國外品牌占據主流市場地位,國產品牌還是鳳毛麟角。
尤其是對于諸多線下頭發頭皮護理品牌的分銷商、渠道商來說,選擇進口品牌的利潤更大,國產頭皮護理品牌過于小眾,也難被重視。
防脫的第一步是改善“土壤”環境,毛囊的養護才是防脫的關鍵。對于入局企業來說,這就變為一場圍繞頭皮毛囊的功效、成分競逐。
歐萊雅重推薇姿DERCOS防脫精華,卡詩全新頭皮系列舒緩精華液主打“頭皮抗氧化”概念……主流頭皮護理產品已經出現成分護膚化的趨勢。品牌們紛紛把最新的抗衰老技術應用于頭皮上。
在原料選擇上,專研防脫的頭?護理品牌可氏利夫提出“頭抗初”概念,產品添加藍銅勝肽、黑松露、酰基四肽-3、雨生紅球藻等抗成分。
可氏利夫品牌創始人Jennifer告訴鈦媒體APP,護膚品中的抗衰成分主要是肽、A醇和波色因??墒侠蛟陔睦镎页隽司哂猩l功能的成分并做了組配,專研篩選出防脫肽類,利?超分?技術進?包裹,去達到毛囊頭皮防脫抗衰的功效。
“膚感味道也同樣重要。產品成分有效成本的比例是百分之百,如果你的香精加到了2.5%,那你其他有效成本一定會減少。所以我們現在用香水調香,盡可能將比例不超過1%。”Jennifer告訴鈦媒體APP。
“基礎的洗護線成分也已遠遠滿足不了當下消費者要求。從洗發水、護發素、發膜,再到營養液,噴霧磨砂膏等等,頭皮護理這個賽道的品類未來將慢慢延展細分,未來存在巨大想象空間。”
但在這個過程中,對國產初創企業來說,產品研發的周期、成本都會遇到相對應與日俱增的難題。
艾瑞咨詢最近發布的美護發線上報告也在指出,在護發大方向,消費者訴求正往越發全鏈路、細分化方向發展,從頭皮、發根、到發梢、發色的護理皆重要。
圖片來源:艾瑞咨詢
其中,“頭皮護理”規模與增速兼備,同時,消費者對于“防脫生發”守衛發量的需求也在護發貨品中開始體現。例如,運用在染發劑等相關細分產品中。
智商稅爭議還在,市場仍需教育
盡管整個市場正在開始加速布局,但消費者和市場還需要充分教育。
最關鍵的是,關于植發是偽命題,防脫、生發生意是智商稅的聲音從沒停止過。
脫發焦慮下,一些實體的護發門店甚至出現宰客現象。“秘方按頭皮”的頭皮按摩是宰客的一大利器,動不動就一次收費上千元,或是存在養發機構號稱堅持使用幾個療程就能停止脫發。
可氏利夫品牌創始人Jennifer也告訴鈦媒體APP,與防脫、生發相關的洗護產品一直存在智商稅爭議。這是因為,從產品角度來看,防脫跟生發其實是兩個類別。防脫更多的應該是預防,對已經禿頭的人來說,實際上不再需要防脫,而是藥物生發,需要醫生去開具治療建議。
2021年,《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廢止后,國內化妝品行業史迎來上“最嚴”三項新規。其中,《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在2022年進一步更新后指出,生發、育發的產品,不屬于化妝品,屬于藥品,需像藥品一樣進行嚴格備案,要有藥字批號,意味著育發、生發徹底不再屬于化妝品范疇。劃分明確后,這其實對打壓虛假宣傳,提升消費者的認知是很好的引導。
當然,這對生發企業提出了更高的門檻與要求。據鈦媒體APP了解,天眼查數據顯示,從生發企業成立時間分布來看,1年內新增的企業數量為30家,占比為3.3%;1~5年的企業數量為259家,占比為28.49%;5~10年的企業數量為364家,占比為40.04%;10~15年的企業數量為121家,占比為13.31%;15年以上的企業數量為135家,占比為14.85%??梢钥闯觯l的企業數量主要集中在5~10年和15年以上這兩個時間段。
有護發行業人士則向鈦媒體APP表示,對頭皮護理市場來說,2025年才可能會迎來一個消費者的基礎教育大幅提升的節點。行業發展需要政府等多方配合和規范管理,而不僅僅只是一兩家企業的事情。
植養護一體化成新方向
以前,與頭皮護理相關的植發生發,一度被視為一勞永逸下的暴利生意。沙利文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植發市場規模為169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756億元。
因為超高的毛利率,較高的客單價,植發行業作為醫療行業的黃金賽道受到資本市場熱捧成為業內共識。2021年年底雍和醫療上市,成為國內植發第一股。2022年12月,第二家啟動上市進程的植發機構大麥植發遞表港交所,也開啟IPO之路。
不過,在過去三四年賺的盆滿缽滿過后,大麥植發、雍和醫療盈利能力開始走下坡路,往日榮光似有退卻跡象。
2022年,雍禾醫療實現營收14.13億元,同比下降34.85%;股東應占溢利-8397.60萬元,同比下滑171.43%;毛利8.73億元,同比下滑44.77%。這是雍禾醫療最近五年中首次出現歸母凈利潤虧損。
2019-2021年,大麥植發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486萬、6948萬、6607萬,凈利率分別為-2%、9%、6.5%。2022年前7個月,歸母凈利潤為1156萬,同比減少58.2%。
植發焦慮擋不住植發機構數量激增,競爭加劇,企業大手筆的營銷費用過后,植發賽道也在漸冷,植養護一體化成為新方向。
大麥植發在每家機構設立養護中心以提供固發及養發服務,雍禾醫療收入的第二曲線是“醫療養固服務”,其收入占比和復購率也在近年提升。
從線下業態來看,當前,絲域養發、神草傳奇植物養發染發館、百蓮凱、博士園、國頤堂、黑奧秘、氧發堂等主流養發連鎖門店品牌,以開設傳統養發連鎖門店作為觸達消費端的重要渠道,多主打植物草本養護、頭皮管理產品,品牌連鎖化趨勢更為明顯。
頭皮護理市場注定會成為必爭之地。在高臨咨詢(Third Bridge)分析師看來,“未來會有更多的海外成熟的防脫頭皮護理品牌進入中國,但國內的整體競爭格局還沒有達到白熱化的階段。”
有個護品牌主理人則告訴鈦媒體APP,現在已有很多美容院開始升級為美發館或養發館。
“以前可能只是洗面,現在變成洗頭,再延伸到頭部按摩、頭皮養護……在渠道和規模方向上,將具備更大的延展空間。”而現在,他正在開始重點尋找專業的頭皮養護館、美發沙龍進行線下渠道合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沙龍業態相對來講算是良性布局。在未來,爭奪更多線下渠道的機會,也許將是國產頭皮護理企業,搶占潛在市場的突破口。
本文轉載自消研所trendmakers(ID:trendmakers),已獲授權,版權歸消研所trendmakers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