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集團正式推出付費會員業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會員業務能否成為呷哺集團“救命稻草”?
推出湊湊、布局預制菜、出海 呷哺集團一直在趕路
曾經,呷哺集團因主打高性價比模式而在連鎖火鍋市場和消費者心中建立了一定地位,但近年來,隨著火鍋市場的競爭加劇及社會環境的不可控,呷哺集團的表現開始下滑。
自2019年起,呷哺集團開始頻繁關閉門店,在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旗下數百家門店面臨關停甚至破產的風險。
今年3月29日,呷哺呷哺集團發布2022財年年報,數據透露,呷哺呷哺在2021年已關店兩百多家的基礎上,又繼續關停了84家門店,其中包括81家呷哺呷哺門店和3家湊湊門店。財報同時還顯示,呷哺呷哺在去年一整年實現營業收入47.25億元,凈虧損為3.53億元,虧損同比擴大20.41%。
在如此大面積的關店和持續虧損下,呷哺集團受到的打擊并不小。但反觀同樣進行了大規模關店的海底撈,卻在年度財報數據中實現了扭虧?;蛟S能從這背后看到市場競爭格局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繼續以海底撈為例,2022年海底撈不僅將關停的店重開,優化經營的同時高頻率上新產品,全國性創新3次,上架滿3個月的區域性新品多達127款。除此之外,還打出了““外賣+社群+直播+線上商城”的營運模式,使得其上一財年僅社區運營收入就達到12.8億。
可以看到,類似于海底撈、巴奴火鍋等競爭對手的出現,逐漸滿足了消費者在新鮮原材料、高品質服務、多元化菜品組合、創新產品等層面的需求。呷哺集團也試圖用更多元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2022年4月,呷哺集團旗下呷哺食品推出了多款預制菜和微波米飯新品,開始布局預制菜、速食經濟、宅經濟賽道。此外,還推出了專屬外賣品牌呷煮呷燙。
事實上,一直以來,呷哺集團都跟隨著市場變化在調整策略。
最初,呷哺呷哺以“一人一鍋”的高性價比親民模式火爆起來,在發展期時,呷哺呷哺的客單價長期保持在30多塊錢左右。而“一人食”+“高性價比”的呷哺呷哺本質上更主打一種“快餐式”的火鍋模式。
這種定位似乎從一開始就并不清晰。隨著后來餐飲行業的不斷細分,快餐分得更細、各種地域特色的火鍋品牌也開始細分,消費者想快速吃一頓飯或是好好吃一頓火鍋時,都有了更優的選擇,此時呷哺呷哺就開始失去了部分優勢。
因此為了打中高端市場,呷哺集團在2016年推出了火鍋茶憩品牌“湊湊”,作為第二增長曲線,“湊湊”在2022年的市場環境下,仍獲得了近23億元的營收。
另一方面,呷哺集團也通過出海業務來進一步擴大其市場份額。據財報透露,截至2022年底,呷哺集團已在中國香港、新加坡開出了11家湊湊餐廳,以占比5%的門店數量取得了10%的營收,同店增長達5.5%。今年,呷哺呷哺首店也在新加坡開張。
通過多條腿走路,呷哺集團才在今天保證了自己沒有“掉隊”。此番推出付費會員制更像是一次將此前所做的事情串聯起來的一個方法,五大品牌通用會員卡,不僅是考驗用戶對呷哺呷哺主品牌的忠誠度、似乎也更是為了檢驗當下這五大品牌的吸引力到底夠不夠足,消費者們還在觀望,而能否達到那個信心滿滿的“6億元”營收,也還未可知。
結語
本文轉載自IBrandi品創(ID:ibrandi),已獲授權,版權歸IBrandi品創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