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入構成中,湊湊延續了2022年的勢頭,營收仍舊超過呷哺呷哺,而此前孵化的趁燒在財報中提及篇幅較少,成為呷哺集團的新增長曲線還需要一些時間。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經歷兩年虧損后,呷哺盈利了。
據日前公布的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呷哺集團錄得營收28.46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凈利潤21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在收入構成中,集團主要依靠呷哺呷哺和湊湊兩大品牌,其中湊湊延續了2022年的勢頭,營收仍舊超過呷哺呷哺。而此前孵化的趁燒在財報中提及篇幅較少,成為呷哺集團的新增長曲線還需要一些時間。
門店方面,截至2023年6月底,呷哺集團在全球共運營1094家餐廳。其中,呷哺集團上半年在中國內地新開89家呷哺呷哺餐廳,27家湊湊餐廳,1家趁燒餐廳。除了原有的擴張計劃,呷哺集團還有出海的相關規劃。
雖然本次呷哺集團在業績上扳回一局,但是競爭對手海底撈也在上半年取得了較大增長,同時也在持續開店;而九毛九孵化的慫火鍋取得了亮眼的業績,同時也提升了今年的開店預期,在火鍋這個品類中競爭向來激烈,對于呷哺集團來說仍有挑戰。
業績扭虧為盈,趁燒仍在打磨
據呷哺集團發布的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呷哺集團實現營收28.46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凈利潤210萬元,相比去年同期虧損2.78億元,業績有了顯著的改善。
對于收入增長,呷哺集團表示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措施的放松,以及門店數量的增加。凈利潤扭虧為盈主要得益于收入增長、成本控制和租金優惠等因素。
關于凈利潤,呷哺集團則解釋稱,由于2022年末開始的周年慶儲值活動讓利約人民幣1.9億元;以及疫情管控措施雖然取消,但市場大環境消費恢復預期未如預期且消費降級,屬于中高檔品牌定位的湊湊為維持市場份額,采取了多項積極的營銷活動及讓利舉措;以及2023年上半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人民幣3200萬元,導致利潤被稀釋。
再來看呷哺集團旗下兩大品牌的營收情況,其中呷哺呷哺銷售額為13.77億元,同比增長29.5%;門店方面呷哺呷哺新增91家,其中89家開在中國大陸,在中國臺灣及新加坡新開出兩家門店。
品牌數讀梳理了呷哺呷哺去年同期至今年上半年的門店變化情況,可以看到,今年,呷哺呷哺加大了在一二線城市的門店密度,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略有減少,但整體仍然保持在200家左右的規模。
湊湊方面,上半年錄得銷售額14.02億元,同比增長36.8%,延續了2022年的增長態勢,此外,湊湊的營收已經超過了呷哺呷哺。門店方面湊湊上半年開出28家門店,其中一家位于中國香港。從表格中可以看到走中高端路線的湊湊在城市分布上,更多集中于一二線城市,與呷哺呷哺的門店分布形成互補。
去年呷哺集團孵化的新品牌趁燒在上半年新增一家門店。
截至目前,趁燒已經開出了6家餐廳,分布在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據呷哺集團的預期趁燒的發展速度要高于湊湊20-30%,未來三年計劃突破百家門店。
接下來呷哺集團表示,會積極開設成本低、效果好的新小店模式餐廳,持續推進餐廳網絡南下擴張;同步推進數字化進程,整合及升級前端餐廳訂單管理、后端供應鏈和合同管理等系統;增加戰略供應商家數量及集中采購的優勢,有效降低平均采購單價,穩固和擴大行業內供應鏈優勢;繼續推進付費會員業務,以及與核心商業體爭取更有利的租賃條件。
審慎擴張,注重性價比
火鍋是中國餐飲行業中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品類之一,因此競爭也向來激烈。
為適應如今消費環境,湊湊也從二季度開始推出區域定制化的高性價比產品組合,如:半份菜、夜宵外賣套餐、高峰節慶套餐等,同時于外賣線上平臺發力,推出中杯茶飲,為顧客提供更高性價比及更多元化的選擇。
呷哺集團上半年共關閉了49家呷哺呷哺門店以及3家湊湊,對于下半年的開店計劃,呷哺集團透露,呷哺呷哺會以高性價比的理念,開設開設成本低、效果好的新小店模式餐廳,持續推進餐廳網絡南下擴張逐步;同時實現全時段供給,多場景拓展。
湊湊方面下半年將繼續拓展新城市,與頭部商業地產合作,在一線城市繼續加密的同時,謹慎選擇下沉市場機會,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積極改善餐廳運營成本結構,在提升顧客用餐環境和服務體驗的同時,通過更合理的排班體系、更科學的運維體系和新店輕資產投資方案,優化單店盈利模型。
此前呷哺集團相關負責人曾向品牌數讀表示,“今年無論是呷哺、湊湊還是趁燒,總體來說要面積縮小,投資小,高翻臺是我們的追求的目標。模型控制在300平米以內,回報期控制在14個月。”
再來看看海底撈的情況。據此前公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3上半年海底撈營收預計不少于18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幅超過23.7%;凈利潤預計超22億元。海底撈表示,營收增長主要得益于餐廳客流量增加,經營好轉以及部分先前關停門店重開后,餐廳數目同比增加,不過預告中未對此展開闡述。利潤增加主要由于翻臺率提升,內部管理及營運改善,餐廳經營效率提升。
今年以來,海底撈主動借勢重大節日、發力夜間經濟、推出多款新品等舉措,對海底撈客流及業績提振帶來積極影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火熱的演唱會經濟就被海底撈洞察了,在社交平臺上不少人發帖稱,各地海底撈包大巴邀請演唱會結束的粉絲去海底撈繼續狂歡,因此收獲了不少關注。
雖然預告中未披露具體門店情況,但在2022年海底撈新開24家門店,其中48家關停餐廳恢復營業,并關閉了50家經營表現欠佳的餐廳。截至2022年末,海底撈在中國大陸地區經營1349家餐廳,在港澳臺地區經營22家餐廳。
品牌數讀基于贏商大數據梳理了幾家火鍋品牌,今年上半年品牌在25城5萬方以上購物中心的開店情況,發現雖然品牌都在保持擴張,但加密開店更為審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九毛九孵化的慫火鍋今年上半年也獲得了亮眼的增長。門店數從去年底的27家增長到43家,營收3.517億元,同比增長329%,且占比超過了九毛九,僅次于太二酸菜魚。慫火鍋的翻臺率從3.4提升至3.9,同店銷售的增長超過25.4%,考慮到品牌當前門店數量較少,未來相關指標還有增長空間。
得益于良好的增長,慫火鍋原本今年的開店目標是20家,6月九毛九集團將慫火鍋今年的開店指引提升至35家。
針對幾家火鍋品牌的開店分布,品牌數讀也基于贏商大數據進行了梳理,能看到呷哺呷哺在北方的門店更多,財報中提到的南下策略后,長三角與珠三角的門店才開始有所提升;湊湊的布局與呷哺呷哺有較大差異,主要門店在一二線城市。
海底撈是目前門店數量最多的火鍋店,其中廣東、江蘇門店數量均破百,浙江、上海、北京緊隨其后,海底撈的后續開店情況值得關注,而慫火鍋還處于發力期,目前門店主要集中在廣東,上海、北京僅有3家與2家門店。
事實上,如今性價比已成為行業趨勢,不止湊湊做促銷,九毛九在財報中提到,太二的人均消費從78元下降到75元;慫火鍋的人均消費從130元下降到121元;賴美麗的人均消費84元下降到68元。
雖然海底撈還未公布相關數據,但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已是大勢所趨。因此也對企業在成本管理、供應鏈把控、門店運營等方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顯然行業的競爭走入了新的階段。
結語
深耕國內市場的同時,上述幾家企業也紛紛瞄向了出海。
在這方面海底撈布局較早,不僅分離出了海外業務的特海國際,截止到2022年底其在全球11個國家餐廳總數為110家。
呷哺集團也在財報中表示,于今年正式成立國際事業部,目前已經營運的12家中國香港及新加坡湊湊餐廳基礎上,2023年上半年于中國臺灣及新加坡開業首家呷哺呷哺。集團未來計劃持續開拓押哺押哺及湊湊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的商業版圖,并將新品牌趁燒推向海外市場。
目前九毛九集團在加拿大、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經營著6家太二酸菜魚及1家賴美麗門店,九毛九計劃今年在港澳臺及其他國家開出15家門店。
據其對品牌數讀表示,未來太二與賴美麗將持續重點拓展海外市場。太二目前已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開設門店,集團計劃繼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拓店的同時,進駐泰國、越南、日韓、美國等國家。賴美麗目前在新加坡完成了首店的拓展,后續將持續深耕新加坡市場,未來也將布局全球市場。
顯然出海對于中國餐飲企業來說還是一片藍海,具有相當的潛力,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餐飲企業出海應予以持續關注。
本文轉載自品牌數讀(ID:winlive2019),已獲授權,版權歸品牌數讀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