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產業鏈中游,代工廠們是時代洪流的親歷者,當下也盼望成為造浪者。美妝代工廠的下半場,風向已經悄然改變。

圖片來源:科絲美詩官網
消費穩步復蘇間隙,化妝品市場悄然換了新景象。
生意場上,品牌廝殺依然激烈,美妝護膚不只是幾家國際集團的天下。財報顯示, 2022年珀萊雅、貝泰妮兩家國貨美妝企業營收分別為63.85億元、 50.14億元,雙雙突破50億大關。在2023年的618大促,兩家公司旗下品牌也在多個電商平臺收獲了不俗戰績,銷售額甚至超越部分傳統國際大牌。毋庸置疑,國貨美妝護膚行業體量與國際公司仍有一定差距,但在做好產品這件事上,行業從來都不管先來后到。
國貨美妝品牌的崛起誠然離不開自強,但消費者認知的提升,也是驅動著行業和產品升級的重要因素。面對繁雜的產品名稱、營銷話術、種草廣告,消費者“被教育”得更懂產品。凱度消費者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女性消費者人均購買各類面部護膚產品的步驟從2020年的4.02減少到3.99步①,在更短的購買鏈路里,消費者依然能迅速做出決策,這也促使品牌必須在產品上下更多功夫。
身處同一條河流之中,中游的美妝代工廠或許對上述變化最具嗅覺。上游原料、包材供應商的新研發成果,下游品牌和經銷方的新需求,都是他們的航標燈。而對工廠來說,當前似乎也是開啟下半場 競 賽 的 好 時 機,OBM(Original BrandManufacture,原始品牌生產)業務就是許多大廠躍躍欲試的方向之一。以全球性化妝品制造公司科絲美詩(COSMAX) 為 例, 2018年起,他們將OBM業務列為重要增長點,一手緊抓歐萊雅、 Dior等大客戶,一手推進OBM業務。
科絲美詩為何堅持轉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僅是對代工廠現在和未來的探討,也是對美妝這門生意的重新思考。
代工和自建的兩面
科絲美詩(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科絲美詩集團副會長崔京曾在接受品觀網采訪時,將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他表示,入華前四年是帶著ODM代工模式摸索中國市場;中間十年,科絲美詩中國在護膚領域發力; 2016年前后,科絲美詩彩妝工廠建成,其在中國的產能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①。
也是在2016年以后,國內美妝護膚產業的發展迎來新階段。需求層面,彼時國內化妝品消費稅征收范圍縮小,稅率、關稅雙雙降低,為消費打開新機,同時美妝消費從線下向線上轉移,帶動相關消費迅速拉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化妝品全年零售額同比增長達到13.5%,創5年( 2013-2017年)新高。供給層面,本土新銳品牌不斷涌現,化妝品相關公司年新增數量年年攀升。下游企業生機勃勃,也為中游代工廠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
經歷數十年發展,國內代工廠格局也逐漸明朗??偟膩碚f,當下國內美妝工廠雖然數量眾多,但優勢依然在龍頭企業手中。以科絲美詩、瑩特麗、科瑪為代表的海外代工廠在中國發展較久、研發儲備深厚、銷售規模居前列,牢牢把握核心客戶資源。本土代工廠中,除諾斯貝爾、太和生技、上海臻臣等少數工廠具備一定規模和研發能力,其余工廠雖然數量眾多,但規模較小,服務能力有限。
盡管化妝品行業一片繁榮,但野蠻生長并不是長久之計。針對化妝品行業在生產經營中的亂象, 2021年,國家藥監局《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后稱“新規”)正式施行,新規對化妝品備案、生產、經營等一系列活動做出規范。隨后兩年里,又有多個管理辦法陸續出臺,化妝品監管2.0時代開啟。
監管趨嚴對行業影響是空前的。于品牌而言,擺在面前的路有兩條:要么成為“經銷商”,要么自研或購買配方,滿足注冊備案要求,即自建工廠或與代工廠合作。
代工和自建模式哪個更好?這個問題并不能一概而論。對實力雄厚的品牌,自建工廠是品牌化發展的最優解。自建工廠對品牌帶來的不僅是產能、品控上的提升,更能把核心研發能力掌握在手里,同時提高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于是,目前國內一部分品牌都將自建工廠提上日程。據CBNData統計,截至2023年6月,至少有6個品牌(不包括原料商本身孵化的品牌)已經或正在推進自建工廠項目。
但對中小品牌而言,自建工廠并不是高回報的選項。受到體量、資金和認知度的限制,大多數中小品牌短期沒有自主研發需求,相反,選擇知名代工企業可以減少投入風險,合作方式也更加靈活。
老革命的新嘗試
除了為客戶提供更靈活的合作方式,代工廠本身也希望發起一場由自身主導的變革。在這一層面,科絲美詩選擇了OBM。
現階段,大多數制造業代工廠的生產模式可以劃分為OEM(原始設備生產)、ODM(原始設置制造)和OBM。OEM即通俗稱為的“貼牌生產”,ODM模式下工廠會根據品牌的要求來設計和生產產品,當前大多數手機廠商的代工模式皆為以上兩種。OBM模式則對工廠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產品研發設計、品牌定位策劃等。在高要求下,OBM能給工廠帶來的利潤和商機也更多。
某種程度上,科絲美詩的OBM更偏向是品牌和渠道變革的產物。一直以來,中國都是科絲美詩集團的第二大市場。財報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其中國市場銷售總額一直維持在33%及以上水平。中國美妝行業競爭格局改弦更張,無疑會影響他們的判斷和方向。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各國化妝品品牌都想入局分一杯羹。加之本土品牌羽翼逐漸豐滿,讓這一市場的競爭愈加復雜。據Euromonitor統計, 2016到2018年間,中國護膚品牌在國內市占率從32.6%上升至34.3%,國產彩妝品牌市占率從17.6%升至20.8%,逐漸占據前列,并與歐美系品牌縮小差距。
在這一情況下,在華代工廠擁有了更多客戶資源。申英杰表示,中國美妝市場的線上渠道拓張后,許多“美妝外行人”入局淘金,線上渠道客戶比例急劇增長,目前公司在中國九成以上是線上渠道的客戶。
另一個關鍵變量是渠道。線上渠道的強勢,讓供應鏈的整體邏輯發生了重大變革。以科絲美詩為例,按線下邏輯,品牌方從提出需求,到代工廠給出最終樣品的周期約為兩周,但到了線上,每周期時長被壓縮為一周甚至三天內。講究快節奏的打法下,已經具備成型品牌形象和產品的OBM體系,確實更符合線上品牌主的要求。
對創業者,OBM意味著更多試錯機會。對代工廠而言,這也意味著他們擁有了過去沒有的新市場。在2018年推出OBM業務后,崔京提出“要把OBM板塊當做重中之重去培養,甚至未來全部轉型為OBM企業”②。與此同時,科瑪、瑩特麗、芭薇等工廠也在探索OBM業務,不管最終OBM能否成為代工廠的“奶牛”,至少就目前而言,OBM是他們嘗試撕掉廉價標簽的一次積極嘗試,美妝代工廠的下半場戰事或將由此開啟。
尋找新增長的難度可想而知,但站在改變的節點,這無疑也是一次重塑的機會。從科絲美詩的探索中,我們也能窺探整個行業的焦慮和野心。品牌探索研發和原料,工廠洞察消費趨勢,各方都迫切希望掌握更高的話語權,后者似乎是更急切的那個。身處產業鏈中游,他們是時代洪流的親歷者,當下也盼望成為“造浪者”。美妝代工廠的下半場,風向已經悄然改變。
①引自凱度消費者指數于2023年3月發布的《2023中國美妝個護消費趨勢與市場復蘇報告》
②引自品觀網于2022年9月22日發布的《科絲美詩崔京:中國品牌一定有市場! | 未來工廠③》
該文節選自《應變之路·中國消費市場增長案例集》,案例全文4303字。
封面圖來源 | 科絲美詩官網
撰稿 | 柏子仁
審校 | 逆光、桬棠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