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食匯需要快速擴張,快速搶占線下市場,太重的商業模式絕對不適合進行快速擴張,因而“走捷徑”,采取加盟的方式是必然的選擇。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知什么時候,我家樓下商業街的鍋圈食匯關門了。
作為火鍋發燒友,自己曾經絕對是鍋圈食匯的忠實粉絲,家里經常吃火鍋,一度以樓下有家鍋圈而感到慶幸。然而如今,鍋圈在自己心中的存在感變得越來越低,這種心態大概是從自己開始越來越多地從商場買食材和到店吃火鍋開始吧。
近段時間,偶然聽到鍋圈想要謀求上市的消息,目前已經通過聆訊,即將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這才意識到自己好像忘掉樓下這家店很久了,也才發現這家店不知何時已經關門了。
曾經的街邊小店,如今也成長到了即將IPO的時候。鍋圈食匯的成功自然也太多我們值得學習和剖析的地方。但與此同時,作為一家靠加盟起家的零售供應商,鍋圈食匯的價值到底有幾分呢?
當宅家風遇上預制菜:雙風口上飛起來的鍋圈食匯
關于鍋圈食匯的定義,自媒體人半佛仙人總結的很到位:“這家公司并不是個餐飲加盟公司,就是零售,賣東西的,做自己貼牌的各類火鍋用品和預制菜。”
事實也的確如此,關于鍋圈食匯今天看來更像是做供應鏈的生意。這家2015年在河南創立的品牌,主要營收方式是通過線下加盟店以及線上線下渠道銷售食材。
近幾年來,尤其是疫情三年的洗禮,“宅家吃飯”風日益盛行,這也推動著鍋圈食匯的快速崛起。2020年至2022年,鍋圈營收分別為29.65億元、39.58億元、71.74億元。
除此之外,隨著預制菜話題在社會范圍內的興起,這也使得鍋圈食匯有了更多新故事可以講下去。
要知道疫情期間,圍繞食材的商業模式有太多太多,在筆者看來,鍋圈食匯的成功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門店可以加盟,但供應鏈一定要自營。
包括鍋圈食匯在內,圍繞“菜”的零售生意本身就是一個低毛利行業,再加上那兩年玩慣了低價、燒錢競爭模式的電商巨頭們加入,各種社區生鮮品牌崛起。“流血”擴張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擴張快、虧損多,規模不經濟特征明顯,主要目的無外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為了教育用戶,二是為了規模擴張搶占市場。而鍋圈食匯則通過加盟模式降低了擴張成本,自己則是全心全意的做好供應鏈服務,通過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實現對用戶體驗的提升,實現標準化的加盟店輸出,進而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鍋圈合計共有755個SKU,其中有超過95%為其自有品牌。
在筆者看來,從行業最核心的本質來看,效率才是任何生意的第一要義。在某個區域做好供應鏈不難,但要在全國范圍內做好供應鏈支撐不容易,這需要自己可以充分掌握商品的“最初一公里”,而這恰恰是鍋圈的優勢所在。2020年至2022年,凈利潤分別為-4329.2萬元、-4.61億元、2.41億元,鍋圈食匯也在去年成功實現盈利。
二是單點突破,品牌大于銷量
所謂的單點突破,指的就是鍋圈食匯賣的東西不是“大而全”,只是單純贏在講好了居家吃火鍋的故事,成為火鍋食材的代名詞。而在品牌擴張上,印象中似乎平時并沒有看到太多關于鍋圈食匯的廣告,更多的,靠的是樹立在某個街邊的門店去“刷臉”。
招股書顯示,鍋圈目前的門店數量有9978家。在房租成本和人力成本相對比較低的三四線城市,通過廣撒網的方式,進入毛細血管的終端,走進很多人的身邊,實現人群的廣泛覆蓋,給更多人留下印象,也讓越來越多人養成了吃火鍋上鍋圈買食材的消費習慣。
可以說,鍋圈食匯的成功無疑是現象級的,這個年輕的品牌展現出了自己強大的發展活力。只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現在謀求上市,資本市場真的愿意相信自己的故事嗎?自己能夠獲得一個滿意的市值嗎?
加盟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輕模式”下渠道商掌控力有多強?
上市在即,對渠道加盟商的掌控力度,或許也是評判鍋圈食匯商業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戰略發展的角度來看,鍋圈食匯需要快速擴張,快速搶占線下市場,太重的商業模式絕對不適合進行快速擴張,因而“走捷徑”,采取加盟的方式是必然的選擇,自己只做一些指導工作以及供應鏈輸出。
這樣的結果,一方面,鍋圈食匯對加盟商的控制是有限的,從關系上,他們并不是上下級,而是合作。另一方面,同一供應鏈支撐,可以做到商品品類的標準化,但無法實現服務的標準化。只有自營條件下所有的環節才是自己可控的,便于管理,員工是經過企業文化熏陶出來的直系員工。加盟模式下,注定要面臨著服務水平和經營能力的參差不齊,良莠不齊的門店這可能對品牌形象而言會是一種傷害。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2022年及2023年前4個月,鍋圈食匯關閉門店分別為28家、194家、279家、132家,分別占加盟總數的0.7%、2.8%及3%、1.34%。
為什么關店了?通常情況下答案無非是經營不善,發展不好。而且現有的門店中,有些門店雖不至于關門大吉,但想必不是所有加盟商都可以活的很滋潤吧。
關于加盟模式,曾經有零食領域業內人士曾表示;“加盟模式的企業在謀求上市時,其加盟商也會被資本市場以及有關部門重點關注。而且單純靠規?;_店,很難建立競爭壁壘。加盟商規模起得很快,有時候可能倒的時候也很快。”
事實也的確如此,鍋圈食匯的情況與之相比或許也類似。通常情況下企業的競爭壁壘分為兩種,一種是護城河壁壘,具備自己的稀缺性競爭優勢,包括專利、網絡效應、品牌等。還有一種是安全區壁壘,憑借快速規?;紦劝l優勢,如果沒有大的創新,理論上后來者是可以通過時間去彌補這種規?;罹嗟摹6伻κ硡R的商業模式,筆者其實更傾向于安全區壁壘,其護城河理論上似乎并不是特別深的樣子。這樣一來,鍋圈食匯的未來想象空間又有多大?資本市場又會給予怎樣的評價呢?
曾經聽過這樣一種說法,選擇加盟還是自營,區別在于自己商業模式的側重點在哪里。如果對終端場景的重視程度比較高,那就自營,提高終端門店的標準化程度。如果是重視供應鏈,那就加盟。對于鍋圈而言,他也是一種零售形態,自然是更重視供應鏈,選擇加盟沒什么問題。但其供應鏈與傳統商超相比,似乎也沒有自己的稀缺性競爭優勢,再加上加盟模式先天的“阿喀琉斯之踵”,加盟商與品牌商的博弈,這對于鍋圈而言可能會是一個未來發展的不確定因素。
而在供應鏈方面,網上有一篇名為《鍋圈食匯加盟后才發現:總部提供劣質設備,加盟商有苦難言》引起不少人的關注。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談自己作為加盟商的感受,機器質量問題、得到總部支持有限、某口碑評分低、經營壓力大等等,最終只能選擇閉店。而在黑貓投訴等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似乎也看到不少對于鍋圈食匯的吐槽。其中不乏關于食材品質的吐槽。
當然了,我們無法去深究這篇文章以及第三方投訴平臺信息的真實性到底如何,只不過想必不會空穴來風,自己也有過在鍋圈不愉快的購物經歷,有兩次食材一進口就覺得不新鮮,但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也沒去說什么。從這個維度來看,或許鍋圈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對于外界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最起碼在供應鏈以及食材品質把控上可能還需要更嚴苛一些。
畢竟供應鏈這件事,即便一些深耕零售很多年的老牌巨頭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這是一門需要不斷深究和學習的功課。
宅家故事OUT了:IPO路口的鍋圈食匯需要新故事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23年截至4月30日止的前4個月,其營收為20.78億元,同比減少3.8%;
針對今年前4個月的營收下跌,鍋圈在招股書中稱,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同期火鍋產品銷售額較高,也就是說,基數高,今年很難超越。另一方面是由于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后人們外出就餐更頻繁。
從這個維度來看,鍋圈食匯宅家吃火鍋的故事似乎也變得不那么生動。更重要的,前面我們也有提到過,鍋圈食匯的競爭壁壘屬于安全區壁壘,但從商業模式上看,門檻并不高。另一方面,或許鍋圈食匯憑借自己的模式創新吃到甜頭了,在技術創新上似乎并不是那么的熱衷。從 2020 年至 2022 年,鍋圈食匯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 2.2 億元、6.29 億元和 6.24 億元,而同期的研發成本僅分別為 20 萬元、350 萬元和 1000 萬元,兩者相比,反差似乎是有些大了點。
在今天這個社會,任何行業要想領先,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都可以,但要想持續的領先,必須靠持續的技術投入和技術能力作為支撐才行。
除此之外,鍋圈食匯似乎還想通過其他方式打造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提供飲品、即烹餐包(預制菜)、生鮮食品、西餐和零食等,但這部分收入占比看起來好像并不高,主要還得靠火鍋食材。也推出了一些自營品牌,這包括方便速食品牌憨憨、鹵味品牌鹵拉拉等,但這部分業務似乎目前還有待更進一步的證明才行,在大眾認知中辨識度似乎并不高。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即將上市的鍋圈是否規劃好自己的未來發展戰略了?他該拿什么故事去征服廣大資本市場以求獲得更高的估值?答案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但無論如何,鍋圈食匯都是近些年商業社會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業案例,能夠開啟自己的IPO征程也并不容易,在此也真誠的對鍋圈食匯表示祝福。
本文轉載自藍莓財經(ID:ITparty),已獲授權,版權歸藍莓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