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4,今年會好嗎,想必是許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不久前,豐叔和李翔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對話,他們從2024年春節的消費和服務市場說起,話題涵蓋旅游、電影、餐飲等行業,他們也聊到了大熱的人工智能話題。彼時,兩會還未召開,他們還討論了2024年值得關注的重要時間節點和事件。
他們聊到的包括:
-
如何看待春節檔電影市場的繁榮,它能夠反映當前的消費趨勢和經濟活力嗎?
-
為什么“我們不再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了”?
-
目前我們高估AI的發展了嗎?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為什么要關注能源供應的問題?
-
為什么兩會之后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
如果美元今年開始降息,對國家和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生活會帶來什么變化?
我們將他們的部分討論編輯成文,期待能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2024年春節消費服務業觀察
李翔:今年春節檔的電影市場,無論是整體票房還是不同電影的具體情況,都引發了廣泛討論。單純從數據上看,成績非常亮眼。但有些人深入分析數據后指出,場均觀影人數其實是下降的。高票房是因為銀幕數量增加,或者說通過增加放映場次來實現的。當然,票價也是因素之一。
李豐:或許本來就應該這樣。在美國,大家看熱門大片的時候都不愿意擠得角角落落都是人,如果買票晚了,可能只能在角落里找到座位。我的理解是,從服務體驗的角度來看,我們并不希望出現短期內嚴重的供不應求現象。從商品和服務的滲透率及覆蓋度來看,我們也希望避免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在多樣化的商品和服務社會中,供需平衡對于維持市場穩定和消費者滿意度至關重要。
李翔:對,我們通過增加場次供給來達到高票房,可能與之前供給不足時實現的高票房有所不同。一種說法是,后者更能證明電影的質量更高,觀眾需求更旺盛。
李豐:不一定。我一直認為服務行業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將起到最重要的支撐作用。服務行業包括文化旅游、餐飲等很多方面。盡管大家在消費上可能仍然保守或缺少信心,但是廣義上,國內旅游的繁榮程度和市場規??隙ǔ^以前。
我認為文化產業今天可能被低估了。它有望恢復得比疫情前更好。服務行業的本質是讓人們更容易感到愉悅和滿足。以演唱會為例,現在最大的好處是,即使是像張學友這樣的明星的演唱會,場次增加后,人們不再需要通過關系才能買到票,而是可以直接在網上搶購。
李豐:廣義上看,無論是商品經濟還是服務經濟,只要是一個商業發展的社會,最終都不會出現長期、嚴重的供不應求局面。
當下的旅游業雖然有一些挑戰,比如局部的接待能力、人員運輸和住宿等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最終供求關系會在商業社會中重新調整。就像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不管是房子還是其他東西,大多都會經歷從供不應求到供求平衡,再到現在的產能過剩,也就是供過于求的過程。
李翔:我有一個觀察感受,就是春節檔缺失了那種經典意義上的大片,比如像《阿凡達》《流浪地球》這樣高制作成本、視覺盛宴的電影。現在市場中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故事片。
李豐:電影領域是否出現大片,跟我們之前討論的網絡游戲有相似之處。和制作精良的游戲一樣,投資數億元的電影大片,通常需要提前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決策。
如果我們倒推,如果電影要在2024年春節檔上映,那制作團隊可能要在2022年之前就決定是否投資拍攝。以當時的條件,是否允許大規模拍攝以及放映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例如,2023年上映的《封神》,2019年已經殺青了。
過去幾年,針對影視行業的大規模投資可能有所減少。影視行業在2015至2017年經歷了較大的投資泡沫,這些泡沫在2019年左右破裂。再疊加疫情這個因素,影視行業受到雙重打擊。
作為服務業的典型代表,如今文娛業、旅游業已經回到發展的軌道上。從我們觀察到的數據以及現象來看,大家對旅游的熱情正在回升。在線旅游平臺攜程發布了2023年財報,2023年歸母凈利潤約99億元,同比增長逾600%。
還有一些宏觀數據,顯示服務業發展超出預期。2023年社交媒體上,有不少關于餐飲行業不景氣和消費不足的新聞。但從2023年1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數據來看,餐飲類的消費總額首次突破五萬億,達到5.289萬億元。與2022年相比,增長約20.4%。
我們再來看港股及A股市場中頭部餐飲企業的表現,不少公司的增長超過了預期。比如,百勝中國發布的財報顯示,2023年,公司系統銷售額同比增長21%,核心經營利潤同比增長了79%。百勝中國是必勝客和肯德基的母公司,肯德基、必勝客的這兩個品牌在下沉市場做得相當成功。
如果人們認為百勝中國的增長代表消費降級,那么還有一些瞄準中高端市場的餐飲企業,它們的表現同樣值得關注。比如,全聚德、同慶樓這兩家老字號餐飲公司發布了2023年業績預告。全聚德預計2023年扭虧為盈,由虧損2.78億元變為盈利5600萬元-6600萬元。同慶樓預計凈利潤同比增長191.45%至242.13%。還有一些規模小些的公司,如西安飲食或者九毛九,表現也很出色。
我們經常討論第三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餐飲、文化、娛樂和旅游是第三產業中最典型的幾個大類,這些大類在2023年實現了超出預期的增長。
我也注意到春節過后,在一些常去的地方,有些小店關門了。我不知道這些關門是因為它們要等到正月十五之后才重新開業,還是真的已經關門。大家的體感可能沒有問題,但從宏觀層面上看,服務行業確實是增長的。
整體來看,2023年餐飲行業有不少門店選擇關閉,但同時也有新店開業,總體市場增長很多,但品牌化和頭部企業受益更多。經歷跌宕起伏的這兩年后,不少服務業都有這個現象。
“我們不再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了”
李翔:汽車領域也出現了和餐飲行業類似的現象。2023年下半年,我和一位頭部車企的高管討論過,盡管市場看起來非常繁榮,但實際上市場的增量主要被少數幾家公司拿走了,大部分公司受到較大沖擊。
李豐:汽車行業與手機行業非常相似。手機行業在2013至2016年間是百花齊放的時期,隨后在2016至2019年間經歷殘酷的淘汰賽,最終剩下小米、vivo、OPPO以及華為等幾家頭部品牌。如果華為沒有受到制裁,可能還會繼續整合收縮,只是四家公司的市場份額有所不同。
汽車行業在2023年及之前可能仍處于手機行業的2013至2016年那個周期,從2024年開始,尤其是新能源車,可能會進入2016至2019年智能手機行業的格局。
李翔:在增長的市場中,增長的份額被誰拿走是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并不是整個行業都能分享到這些增長。
李豐:仍然以我們之前提到的餐飲業為例,頭部企業受益后,提高了后發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
以前我們經常提到的“網紅”現象,在餐飲業尤為典型。網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網紅效應而定價較高,另一類則是除了網紅屬性外,還具有差異化的產品特性或壁壘。
從今天的市場來看,無論是消費品還是服務,典型的情況是第一類——那些僅僅是網紅但并不特別、沒有內涵的產品正在被淘汰。這里的“不特別”指的是產品缺乏支撐其價值的內涵或其他壁壘。
在餐飲甚至服裝品牌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這一特點。這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在疫情之前,我們經歷了社交媒體多樣化的高速發展。無論是抖音還是小紅書,都為品牌提供了流量紅利,即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機會。然而,今天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常規事物,不再是新鮮事物。用流行的話來說,可能就是“祛魅”了。
其次,今天不少企業面臨的增長挑戰,與其說是“消費降級”,不如說是消費者更加理性了。我們過去常說“悅人還是悅己”,中國基本已經快速經歷了這個周期。消費者從感性消費轉變為理性消費。這種理性不意味著不購買,而是無論價格高低,消費者都需要明確自己為何喜歡或為何購買某樣東西。
李豐:確實如此。同時,中國在商品層面也存在供過于求、激烈競爭的情況,“卷”得很厲害。我們之前提到餐飲、文化、旅游等,都屬于服務行業,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李翔:你講到的一點我非常感興趣,我們剛才討論的服務行業,無論是文化、餐飲還是旅游,這些行業都在增長,但這其中可能有一個微妙的區別。關于今年的春節檔電影,一種解讀是,我們可能正在從追求外在的華麗場面和高投資額,回歸到更本真的故事情感上。這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趨勢。
另一種解讀可能有點危險,那就是盡管行業在增長,但供給方似乎已經不愿意進行重型和長期的投入。電影行業可能有些特殊,因為它在疫情期間需要做出決策。這意味著從業者可能多做短期考量,而不是長期的重資產投入,這可能是一個不太好的信號。
李豐:我認為這與疫情有關。我姐姐春節前回來,她說歐洲的情況是這樣:經濟并沒有像大家描述的那么糟糕,但人們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活力。她覺得大家似乎比以前更佛系、更消極。
她認為疫情可能對人有一些中期影響,她解釋說,由于疫情的特殊性,雖然國外的防疫措施沒有那么嚴格,但控制流動等措施仍然存在。疫情之前,大家都時不時想要“折騰”一下。但疫情之后,這種意愿在人們身上減少了很多,可能很多人在假期不愿意費那么大勁去遠方旅行,降低了對工作的期待以及探索周圍事物的欲望。
金融和社會消費領域的重要議題
李豐:在“兩會”之前,國務院常務會議(下文簡稱“國常會”)通常會做一些鋪墊。國常會上提出了幾個重要議題。首先,是關于穩定和吸引外資的部分。有很多人對中國吸引外資的能力持悲觀態度,但實際上,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24年1月,中國吸收外資1127.1億元,環比增長20.4%,盡管同比下降11.7%。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月新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數量為4588家,同比增加74.4%。
李翔:這應該與我們政策的變化有關?現在許多領域允許外資獨資。
李豐:如果從字面上理解這些關于外資的數據,我們可以推斷,或許小型外資企業的數量顯著增加。因為盡管新注冊外資企業數量增加超過七成,但金額同比卻下降11.7%,所以增加的可能不是巴斯夫、寶馬汽車這種一次性投資數十億的大型項目,而是小型企業。
李翔:這可能是因為包括金融領域在內的許多行業現在開放了,以前可能存在政策壁壘。
李豐:金融服務是我們要討論的下一個話題。國常會提到的第一個議題是穩定和吸引外資,第二個議題是與之相關的配套措施,即提升支付便利性。我們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非常方便,前提是你必須有一張境內銀行卡綁定,這對許多來中國旅行的人來說是個難題。現在北京機場就增設了專門的柜臺,幫忙解決如何在中國境內支付的問題??梢悦黠@感覺到,我們的整體基礎設施也在提升。
國常會提到的第三件事情是地方債務風險得到整體緩解,要進一步推動一攬子化債方案落地見效。這表明我們在解決地方債務問題上取得了進展。
順便提一下,2024年2月,中國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Loan Prime Rate)下調25個基點,至3.95%。一次性25個基點的降幅超出了市場預期,創2019年改革以來最大單月下行幅度。
這種長期貸款利率的下調會對許多事情產生影響,最容易想到的是它對房地產貸款的影響。
5年期以上LPR是中長期貸款的定價基準,尤其是按揭貸款的定價基準。LPR下調后,新增的住房貸款利率將隨之下降,而存量房貸利率也將在重新定價日做出調整。對于剛需購房者來說,還款壓力減小了。至于投資性房產,許多大城市已經開始逐步放寬限購的條件。
除了以上議題,政府也討論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等議題。
中國無疑是全球物流行業非常發達的國家。2022年中國物流成本為17.8萬億元,占GDP比重14.7%,總量非常龐大。與歐美發達國家的8~9%相比,中國的物流成本占比較高。
從理論上,中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降到10%是可行的。這不是說縮減物流的總量,而是通過降低物流的成本。當物流的成本降低,很多東西就可以更方便、更便宜地流轉起來了。
在討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問題的同時,還隱含一個重要的議題,即如何利用好下沉市場的消費潛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需要關注到最末端的村鎮地區。在很多情況下,商品的流轉成本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偏遠地區,這主要是由物流成本導致的。因此,商品在這些地方的價格往往更高。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改善末端基礎設施,以促進下沉市場的消費。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提高物流效率,還要確保村鎮居民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到商品,從而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
李翔:為什么要把“以舊換新”當作一個如此重要的議題來專門討論?
李豐:這是個好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兩件事。首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比如大家更換手機的周期。在智能手機發展早期,我們的手機換機周期平均在18個月。但疫情期間,由于遠程工作、在線學習和視頻會議等需求的激增,不少人可能在2020到2021年就更換了手機。
李翔:那時PC和打印機的需求也非常旺盛。
李豐:所以在那個時候,人們需要集中更換手機,或者購買新的設備。即便不更換,也需要增購。這是一輪換機周期。但從2022年開始,可能市場中缺乏吸引人的新機型,再加上用戶消費心理的變化,換機的人數可能會比較少。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2020年期間,中國智能手機的換機周期在24~25個月,而在2022年以后則達到了30個月以上。
再比如,現有的許多高鐵項目十幾年前就開始運營了,這些項目是否已經到了更換周期?再或者醫院的診療設備,可能也需要更新。
我的理解是,耐用消費品更偏向于ToC,設備更新更偏向于ToB。
李翔:我們這么重視以舊換新,是從消費的角度來考慮的嗎?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提振消費方面仍然有迫切的需求?
李豐:確實,我們談到的許多例子都證明了這一點。我們之前曾提到,科技創新最終的出口幾乎只有消費和軍事。軍事受多種因素決定,我們最終還是要依靠消費。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手機,都是這樣被拉動起來的。我們能夠通過科技,將傳統制造業更新一遍,從而承載新的消費需求。
影響AI長遠發展的核心變量可能是能源
李豐:2024年2月,OpenAI發布了名為Sora的文生視頻大模型,引起廣泛關注。OpenAI的CEO薩姆·奧爾特曼(SamAltman)也曾強調算力和能源的重要性。我認為,從邏輯上看,最終起決定性影響的是數據、算力和能源這三件事。數據的應用場景決定其重要性。目前,AI的應用更集中在娛樂和媒體領域。有人開玩笑說我們原本期待AI能夠替代我們日常的洗衣、拖地等工作,似乎并未完全實現。
李翔:我們確實期待AI能夠完成這些事情。
李豐:我和同事之前討論過:從長遠來看,影響AI技術發展最大變量可能會是什么?
是算力嗎?但算力大概率會越來越便宜,不會成為影響AI發展的核心變量。盡管美國對中國設置了一些科技壁壘,但算力最終不會成為主要的壁壘。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搜索、云存儲還是大數據,這些技術本身不會成為某個公司長期的壁壘,技術最終會被攻克并普及。
相比算力,能源可能會是影響AI發展的最大變量之一。大多數生產力革命能夠讓每個人管理和使用的能量提升一個量級。歷史上,人們最初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然后開始使用馬匹。隨著蒸汽機和內燃機的出現,人均擁有的動力可能達到成百上千馬力。進入電力時代,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電力設備。
如果我們展望未來,假設人工智能普及,以我們目前有限的想象力來看,設想你戴上一副VR眼鏡,從出門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幫你處理各種信息。它需要計算你要看什么、去哪里。上車后,它要幫你計算最佳路線,甚至它還需要駕駛車輛。這些額外的計算和數據需求,可能會使人均能量的消耗再提升一到兩個量級。如果還用馬力來比喻,人均可能需要數萬馬力。如果這些需求持續增長,我們應該如何解決能源問題?
李翔:就像比爾·蓋茨的觀點,他認為人類最可靠的能源解決方案仍然是核能。
李豐:但今天的人均能源需求,就像帶寬一樣,總是跟不上我們對多媒體需求的變化。假設我們預計還需要25年才能用上可控核聚變,在這期間,AI的普及速度非??欤司芎娘@著提高,但可控核聚變還未能在商業上批量實現,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李翔:市場經濟的方式可能是提高能源價格,計劃經濟的方式可能是采取限制措施。
李豐:但我想說的是,今天全球主要國家在能源路線選擇上可能出現了分化。
從能源的最終增量和結構來看,無論是石化能源還是風能、水能、電能,最終的能量來源都是太陽能。如果人們攻克了核聚變,相當于攻克了最底層的能量來源。
雖然短期內中國和美國在能源利用上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如果面向未來,考慮到智能化驅動的人均能耗上升,尋找大規模的新的能源增量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李翔:美國確實是一個獨特的國家。它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比如頁巖氣,同時在算法、人工智能方面也有領先,比如誕生了OpenAI和英偉達這樣的公司。
李豐:有個數據可能出乎我們的意料,中國是全球頁巖氣儲量第一的國家,而中國的頁巖油儲量在全球排名第三。但中國的頁巖油主要儲存在開采成本較高的地區,簡單來說,就是地形復雜、巖石堅硬。中國石油行業有種說法,“開發頁巖油氣猶如在毛細血管里采血,需要在僅為頭發絲直徑1/270的石頭縫里‘擠’出油氣。”
從中期來看,如果AI在10到20年內落地,尤其考慮到中國產業鏈的復雜程度、應用場景繁多和人均消費的增長,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將面臨如何尋找增量能源的挑戰。
李翔:據說,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是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從而達到節能效果嗎?
李豐:如今人工智能的成本主要還是集中在算力上。但哪怕是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也會按照工業產品本身的規律來發展,即性能逐漸提升,成本逐漸降低。我們可以制造更小、更便宜的芯片,讓芯片更個性化和智能化。然而,如果能源消耗總量大幅增長,同時供給有限,那么問題就棘手了。
李翔:所以馬斯克的想法是正確的。他說地球資源有限,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注定無法支持指數級增長,所以我們要移民火星。
李豐:如果未來整個數字世界都圍繞著每個人轉,時刻為每個人計算,同時還要處理多媒體信息和交互,那么能耗要比我們現在待在空調房里和坐車出行高得多。
李翔:我們只好期待可控核聚變技術早日實現了。我對AI這個話題有一點比較好奇,即它是否被過度焦慮或過度炒作?
有兩個層面的觀察:第一個是,我聽到一些觀點,美國對AI的關注度可能沒有中國那么高,主要還是舊金山硅谷地區的公司關注AI,但這種關注度可能在中文語境中被過度渲染。
另一個直觀感受是,AI的熱度似乎完全是由OpenAI一家公司推動的,它不斷發布新東西,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關注,卻沒有其他公司一起有效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李豐:我認為是的。以Google為例,它的搜索引擎技術在短期內形成了高技術壁壘,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技術壁壘并非不可逾越。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在商業化上,Google找到了具有馬太效應的商業模式,也就是競價排名以及搜索廣告。
類似地,騰訊的即時通訊技術也是一種技術壁壘,但不管是QQ還是微信,其成功的關鍵可能在于社交通訊本身的馬太效應:一旦所有人都加入這個網絡,它就會越來越好用。即使第二名擁有同樣的技術,可能也無法超越已經建好的網絡。
當下研發AI技術的成本確實很高,大概率只有大公司和有大量融資的公司才能承擔起相應的成本。目前,能夠真正有效的AI應用還不夠多,即使能應用,也需要考慮技術成本是否能超過目前的人力成本。
正如我們之前推薦的《棉花帝國》一書中所述,“1770年(英國)蘭開夏郡的工資水平可能是印度的六倍。即使由于機器的改良,英國的人均生產力比印度工人高出兩到三倍,依然不足以抵消工資上的劣勢。”早期機械化生產出的棉布,在價格上沒能拼得過印度的手工棉布。
今天,面對應用有限且尚未大規模開發的AI技術,我們需要評估這些技術所提供的效率是否真正優于傳統方法,以及算力和算法成本是否更具成本效益。
2024年,我們需要關注哪些重要時間節點?
李翔:在2024年,我們需要關注哪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可能會發生哪些重要的事情,可以作為我們判斷中國市場的依據?
李豐:首先,兩會的定調非常重要。主要議題是經濟、外資和民營企業。經濟議題整體上體現了經濟的目標、發展方向、關鍵抓手和重點。外資部分已經得到加強,比如我們在2023年底放寬外資準入條件;民營企業則需要更多的信心,所以民營經濟促進法是一個重要議題。
第二個是外部環境對中國的影響,包括能源和國際關系。美國的金融周期,即利率的升降問題,會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目前美聯儲把降息的預期又往后推了,而我們是讓市場保持對升息的預期。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香港的情況。之前有傳言說,疫情期間,香港有20萬人離開。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據,2023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50.31萬人,與2022年底人口747.26萬人比較,增加約3萬人,增幅為0.4%。過去幾年,通過“優才計劃”等措施,香港成功吸引大量人口回流,實現了凈增長。
香港利用其金融影響力和流動性,允許全球資產配置,類似的政策已經開始試點一段時間,最近放開的口子更多了。2024年2月,香港市場開放一項新功能,允許使用人民幣購買的國債和其他金融債券在香港作為合格的抵押品,獲得人民幣流動性。同樣在2月,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2.0”的優化措施正式生效。當時,中銀香港、工銀亞洲等銀行在大灣區推出的人民幣定期存款產品年利率超過6%,但期限只有一個月,可能更多是為了吸引新用戶開戶。
我剛才提到的三個方向的事情都在說明,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是雙向的。一方面,外商可以獨資經營中國的金融企業,包括銀行、保險等。另一方面,通過香港這個特殊的離岸中心,人民幣和國際資產對接。這些措施在提升人民幣的流動性方面非常重要。
在A股市場,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政策和行動,例如合理調降公募基金的證券交易傭金費率,強化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分配行為監管;加大對資本市場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判罰力度。這些措施本質上都是在清理市場環境。
開完兩會后,大家可以觀察在經濟、外資和民營企業這三個方向上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調整措施。
總的來說,美元如果降息可能會大幅降低人民幣匯率的壓力,甚至為人民幣提供升值的可能性和空間。正如不少人在購買日本資產,不一定是因為日本經濟的增長。
李豐:是的。日本股市創新高,但這是否意味著日本經濟正在好轉?
日本經濟并沒有顯著增長。盡管日本2023年經濟增長了1.9%,但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為4.2萬億美元,不及德國的4.5萬億美元,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排名讓位給了德國。
然而,大家正在買入日元資產,因為日元便宜,可以用較少的美元,購買更多的日元計價資產。
為什么其他經濟體的加息降息會對中國的企業家或者老百姓的信心產生影響?
如果美元開始降息,人民幣的匯率壓力將減少,人民幣會有升值的預期。即使不考慮經濟增長,人民幣計價的資產也可能因為匯率變動而獲得重估,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房地產市場的壓力。
總體而言,兩會之后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目前,高盛對美國的降息預期已經推遲到6月份。最好的結果是,我們剛才討論的這些事情能夠遞進循序同向發生。如果外部環境變好,比如美國金融進入降息周期,減輕全球經濟壓力,那么同向的信號就會疊加。一旦已知的風險兌現,剩下的情況至少不會更糟。
今年最關鍵的一個節點是一季度末。其次,在二季度我們可能需要仔細觀察,看是否有更多的數據以及外部環境和金融周期的變化。
本文轉載自峰瑞資本(freesvc),已獲授權,版權歸峰瑞資本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