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陪伴硬件的核心,其實不應該簡單的以陪伴為出發點,而是首先要讓這個產品好玩,陪伴只是“玩”里面的一個點。

圖片來源:pexels
作者 | 智婷
編輯 | 殷觀曉
眼下還在看項目的 VC 投資人,都在關注哪些方向?
投資人 A:
第一個是寵物賽道。我最近剛看了個項目,創始人據說是從 0 到 1 做了追覓海外業務,從十個人帶到最后幾百人的團隊;泳池機器人星邁起盤的時候,又拉他做了海外業務負責人。這個人現在自己出來做寵物項圈了,這又是一個很新的品類。第二個是逆向海淘。之前跟投資人 D 討論過,他看了 Panda buy,我看了 Hongmall。第三個是新興服務商。不同于原來那些主要服務跨境電商的履約、支付、營銷或者其他 Saas 的服務商,而是在國內大部隊出海慢慢起來以后興起的,服務國內一些大品牌客戶,包括像新能源出海這些方向的服務商,比如像靈活用工啊這些。
投資人 B:
我們比較詳細研究過智能樂器,發現大家定位不太一樣,像拿火可能偏設計一點,藍深比較偏大賣一點,然后 Areo Band,定位是那種既專業又新興的玩家,另外松山湖有一家未知星球今年增長也特別好,它切的就是比較純的新手玩家,類似玩具。
傳統樂器(智能化)應該去做傳統方向,還是完全去打一個新的市場,然后這里又有一個難點,理論上你肯定要去做內容做生態、創作者的社群,但這好像又不是中國團隊那么擅長的事情。所以智能樂器賽道目前還是處于早期定位及產品創新的階段。
另一個方向,是內容創作群體慢慢增長起來之后,衍生出的一些軟、硬件產品。比如說,傳統一些的,有大賣在賣一些設備配件類產品;新興一些的,比方說攝影方向,現在有那種專門拍星星的設備,雖然現在非常小眾,但遠期來看,是不是可以擴展運用到打獵、觀鳥之類更廣的場景。另外,內容多了之后,存儲也是個問題,像前不久綠聯眾籌的 NAS 產品(網絡附加存儲設備),成績也很好。
AI 硬件方面,去年熱點集中在人形機器人,今年大概都到了第 2、3 輪的階段,大家都在探討,這些桌面的、玩具類型的、教育類型的……到底哪個方向才是成立的。比較難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它長久存在下去的壁壘是什么?
投資人 C:
一方面開春以來,我們看了很多體量在 10 億上下、利潤在 1 億上下的項目,核心邏輯是想 check 一下,過去一兩年的頭部項目當前的增長情況。結果發現都漲,包括以前不太看好的一些賽道也漲。我今天和亞馬遜的人也聊了一下,他跟我說,亞馬遜上大家普遍增速是 10%,特別好的賽道,比如說像 3D 打印、激光雕刻這些,都會有 30% 以上的增速。
早期項目的話,看了幾種模式創新的,比如說從海外上市公司分拆出來一個團隊,做 AI 智能化文檔。AI 硬件也看了一些,例如時空壺,還有那種起量很快、半年 5000 萬,做蘋果的 AI 錄音設備。另外還看了一些,有一定產品壁壘、稍微有一些底層技術創新的產品,比如說像各種激光技術相關的產品,做售后服務的產品等。
但我個人的感覺是,現在的項目比較趨向于同質化,目前看上去長得比較好的,還是那些操盤比較強、投放比較猛的一些項目。
投資人 D:
我們基金是偏早期的,看的項目也特別早期。
我看的方向,第一個是剛才講過的反向海淘。目前的問題是,有部分團隊存在操作不合規的情況,但海外市場這部分需求和這種運轉模式,基本得到了驗證。
第二個,我前段時間又跑東南亞又轉了一圈,跟進我們一些項目的進度。然后就感覺,真沒必要完全盯著“貨”去看,現在有很多流量型 app,比如短劇、游戲、甚至娛樂公會之類的,都可以去看一看。至少站在我們這種早期機構的角度看,很多項目特別早期、特別便宜,起量也都挺快的,有些投資機會就很好。
投資人 E:
我覺得大家看的應該都差不多吧,過完年之后,可能陪伴類的項目比較多,從去年開始 AI 硬件就比較多,CES 上大家也都在提。
我覺得,未來成熟的 AI 硬件產品形態,我們是很難提前設想出來的。如果從信號源頭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 AI 跟硬件的結合,最大的機會還是在處理圖像相關的東西上。圖像又分幾種,一種是最直接的視覺相關的,另外,激光雷達其實也屬于視覺類,只不過它不是肉眼可見的視覺,而是機器角度的視覺。相比之下,聲音、語音類的市場我覺得可能不會特別大。
我曾經以自己的視角,畫過一個什么叫大或者小的線,現在這個線不斷地在放低。在美元時代,我們看硬件的邏輯,我覺得至少要干到年營收 20 億,然后 2 個億的利潤,按照以前二三十倍的估值,那你可以值個五六十億,是一個相對的獨角獸公司。按我以前這個邏輯去看的話,干到 20 億營收通常意味著,你所在的這個領域至少要有一百億以上規模。你在這個領域里邊做到第一名,能吃到兩成的份額就不錯了。但當時我忽視了一點,就是一個公司可以做不同的品類。
這幾年我也在不斷反思調整,對做“大”的標準定義和節奏?,F在我覺得,很多公司的產品第一曲線能干到 10 個億規模,后面還是有很多空間和可能性的。
投資人 F:
我們基金整體出手謹慎,最近也還是有幾個方向一直在看。大的方向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是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因為老板的喜好,就把傳統的自行車和 ebike 賽道全部都看了一遍,這里也包括一些零部件。但這個賽道目前我們的看法和大家其實基本一致,整體會進入一個整合的階段,短期能出手的機會有限。
第二個也同樣是比較垂類的攝影器材配件賽道,這個賽道中的大部分玩家都有比較好的利潤,規模體量也不錯。同時,受益于自媒體的風口和 TT 在美國乃至全球的開花,未來整個行業規模還有可能再上漲。
第三個是剛才大家都提過的 AI 陪伴,今年看了幾個項目,暫時還在觀望階段。另外,我們基本也還在看一些跟美妝護膚相關的東西。
從市場的角度,還有一個事情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資人原來不太看日韓市場,因為市場太小,但我近期覺得日韓可能會有一些機會。因為韓國第一大電商平臺 Coupang 從去年二、三季度就開始打正了,原因是它之前投了 6 億美金做基建,把物流配送時效做到了當日達或次日達,然后整個平臺的流量是韓國當地第二名和第三名的 3 倍都不止,在韓國基本上就變成一家獨大了。
原來中國賣家進入韓國市場的門檻很高,設立韓國公司的初始投入就要 100 萬,還需要有韓國的代理或者是韓國本地人的身份,才可以在平臺上面開店,所以原來做跨境的賣家都不太會關注這兩個區域?,F在這些平臺條件都比較成熟,市場也不錯,就可能會蘊含著一些潛在的增量機會。
投資人 G:
我分享我們的一個觀察和一個邏輯。一個觀察是,亞馬遜生態在好轉。經過了那兩年廝殺以后,今年很多品類的頭部都取得了不錯的增長。我們看的好幾個細分類目增速對比大盤、對比國內消費都挺不錯的。
一個邏輯就是,我們偏好看新的硬件品類,而不是老硬件的重做,即使其中有挺多不錯的機會,這也是我們當時看樂器以后忍痛 pass 的原因。新的硬件我覺得很有機會,AI 硬件還沒有等到最好的產品形態出來,可能會在一些局部的小點爆發吧。
今年到目前,我們看的更多是去年下半年開始接觸,到現在基本快要 close 的一些案子。所以很多新的項目,包括泳池、割草這類的,去年看了一圈以后就不再看了,我不是說(賽道)沒機會,就是(我們)有點卷不動了,另外我們也想差異化一點。
跨境方向,我們現在很重視汽配這個類目, 尤是北美,市場規模還是足夠大的,利潤也很好,市場上有 3、4 家盈利都還挺不錯的。就至少這個行業有利潤,合規整改路徑清晰,后期國內沖擊 IPO 也是有一定機會。最近綠聯不是也過會了,說明國家對跨境還是有一定支持的。
純跨境電商我們相對之前看的頻率下降,我們想辟一些新路,像軟件出海。我們看了好幾家,有一家是做很垂直細分領域 toB 業務的,在航空領域 ,替代海外那種幾百億美金市值大巨頭的那種老架構的軟件,以更靈活、服務更好的方式,一步步地去做替代。類似的細分領域里,還有比如做人力的、做財稅的,都是以海外中大客戶為主。發揮中國的人力優勢,以及為客戶做很多不厭其煩的事情的優勢,賺的是技術服務、服務貿易的收入。
另外就是還在看一些醫療級硬件的出海,這個門檻會相對高一點。
投資人 H:
我這邊還是看智能硬件更多一點。今年我看了蠻多,稍微有一點雞肋的產品創新形態,包括智能按摩椅、智能馬桶、智能望遠鏡、智能洗碗機等等。這些產品本身會讓人覺得都是一些微小的創新。作為 VC 去投的話,我會有很多顧慮,例如這個產品的迭代性,這里面的技術壁壘在哪里。
智能硬件有意思的幾個方向,一個就是 AI 硬件陪伴機器人。桌面陪伴我掃了一遍,感覺就是天貓精靈這類智能音箱的升級版,在大模型技術的基礎上,有個小硬件、小玩具,但目前沒有看到太大的價值和剛性需求。另外,就算要做智能音箱,也不是一個初創團隊能做的事,據我所知,已經有一些音箱的傳統大廠開始在嘗試去接一些大模型了。我個人還是比較相信陪伴機器人,桌面以外是有一些場景可以找的,只是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
另外一個方向,我發現最近有好多團隊在做智能輪椅,很出乎意料。目前看下來,輪椅產品可能分三代:第一代像金百合、上市公司英洛華這一類,本質上就是供應鏈的一些加工制造,低價、有渠道去 toB 輸出;第二代像邦邦、皮皮熊之類的項目,團隊有不錯的背景,然后對產品做了智能化的改造和提升;現在出現了所謂的第三代產品,就是把一些所謂的智能駕駛、輔助駕駛、激光雷達技術疊加在輪椅上。目前我看到有汽車團隊的人在做,也有大疆團隊的人在做。其實是做一個低速的動力平臺,不僅僅是用在輪椅上面,甚至在一些童車、高爾夫球車這一類的。我覺得這類項目挺“美元風”的,據我所知,確實有蠻多美元基金愿意加注,在很高估值溢價的基礎上去看牌。
投資人 I:
我屬于半條腿邁出了投資圈,現在接觸比較多的是上游供應鏈做跨境的,尤其深圳、江浙這邊做跨境的朋友蠻多的。我想分享幾個很有感觸的點。
第一,前兩年,我們大家看新模式,主要看的都是一、二線城市。最近我回到家鄉永康這邊,發現現在下沉市場的消費真的很強勁。永康是個百強縣,很多廠二代不用去工廠上班,大家又有錢又有閑,不是說只有周末才消費,而是從周一到周五,每天吃吃喝喝玩玩這樣。我們看到在現在的一、二線城市已經不太景氣的店,比如海底撈這些餐飲連鎖,或者折扣零售類的店,在下沉市場每天人流都是爆滿的。我自己在這里每天也都會出去喝咖啡,咖啡的客單價會比一二線城市更高,美式都得 34 塊錢一杯打底。
第二,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在做一些創新性的產品。其中一個方向,是把傳統的品類電氣化。比如我近期看到一個,在廚房場景下,把原來中式餐桌中間那個轉盤電動化,然后賣到海外去了。另一個方向,是針對場景做輕量化的改造。比如說,江蘇那邊有一個做醫療包 ODM 的工廠,他們做了個獨立站,主要做那種輕量型、微型的戶外登山或露營耗材。據說這個品牌獨立站的流量還蠻高的。還有針對海外用戶習慣的場景做產品優化的,比如說,原來很多賣保溫杯的廠家,現在開始宣傳保冷功能,比如說,把冰箱里的啤酒帶到戶外,讓它保持冰冷的口感……這些創新性產品在海外增長據說都蠻快的。
VC 投資人集體出動,AI 硬件、AI 陪伴是偽需求嗎?
小結
近一年來,科技創新領域涌現出很多 AI 相關方向的創業項目,海內外 VC 投資人也很有熱情。但就本期嘉賓個人視角來看,目前 AI 領域的創業項目整體呈現同質化現象,創新產品及其背后的技術有待進一步迭代,各細分方向的市場需求也有待進一步驗證。但 AI 給各個行業帶來的想象空間和潛力,毫無疑問是值得期待的。
本文轉載自白鯨出海(ID:baijingapp),已獲授權,版權歸白鯨出海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