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剛剛過去一個多月,Pura 70就全系降價。華為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推出優惠,到底有何深意?

圖片來源:Unsplash
繼蘋果iPhone 15價格大降之后,華為近日也開啟降價。
就在7月18日一早,華為官方突然宣布,華為Pura 70全系價格直降,最高降幅達到1000元。
具體來看,基礎版的Pura 70降價500元,起售價4999元。上個月剛剛發售的Pura 70北斗衛星消息版,價格也降了500元。
Pura 70 Pro和Pura 70 Pro+則降價800元,起售價分別為5699元和7199元。
作為系列中高端旗艦的Pura 70 Ultra,原價9999元起售?,F今降價1000元,起售價來到了8999元。
對于Pura 70降價,坊間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一種觀點認為,原本“高高在上”的旗艦機,現在變得更加親民。這讓那些對高價望而卻步的消費者來說,算是個利好。
但對于那些已經購入Pura 70系列的消費者而言,降價則不是一個好消息。有人在社交平臺發帖稱,前幾天剛去華為線下店買了臺Pura 70 Pro,轉頭就降了800元,多少有些難以接受。還有人稱,自己為了買這部手機選擇了分期還款,結果分期還剩一大半,價格就降了,瞬間感到不香了。
對于降價一事,《鳳凰WEEKLY財經》詢問華為智能生活館店員,得到的回復是不能退差價,但可以聯系銷售,可能會有贈品補償。至于降價會持續多久,店員表示不太清楚。
鮮少降價的華為,因高端旗艦Pura 70系列的突然降價,掉進了輿論漩渦。
華為,不再“一機難求”?
Pura 70系列是華為于今年4月18日發布的旗艦機,也是P系列誕生12年首次加入“先鋒計劃”的隊列。(先鋒計劃是一項針對華為新品的首銷活動,旨在讓消費者在第一時間體驗到新品帶來的便捷與樂趣。)
從外觀看上,Pura 70系列走的并非Mate系列的商務風格,而是更具個性化、時尚化。華為官方宣稱,憑借華為在影像上的積累,Pura 70系列有著更符合年輕人的產品設計和時尚美學。
彼時據多家媒體報道,上線不到一分鐘,首發的Pura 70 Ultra和Pura 70 Pro版就宣告售罄。當天華為多家旗艦店門口,等待搶購的消費者也大排長龍。
一位“花粉”對《鳳凰WEEKLY財經》表示,幾個月前,為了買到一臺Pura 70 pro,她不惜加價800元找黃牛購買。
從后續“發力”來看,Pura 70系列也延續了向好勢頭。新浪科技援引華為內部人士的話透露,截至7月16日,華為Pura 70全系出貨量對比P60系列,同比增長125%。市場分析機構TechInsights也發布報告稱,Mate 60 Pro系列在中國5個月內(2023年8月至12月)的出貨量為620萬部,Pura 70系列預計將在2024年出貨超過1000萬部。
銷量,是華為最大的底氣之一。因此在今年6·18大促期間,在以蘋果為首,小米、vivo等紛紛降價的大背景之下,華為Pura 70系列的價格依舊沒降。
令人們猝不及防的是,6·18剛剛過去一個多月,Pura 70就全系降價。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推出優惠,有何深意?
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看作是華為市場策略的一次調整。
Pura 70系列的價格并不低,特別是Ultra,在沒調價之前已經接近一萬塊,價格比肩iPhone 15 Pro Max,比去年華為的頂配高端旗艦機Mate 60 Pro+還要貴。
盡管產品性能本身在線,但仍有購買了Pura 70 系列的消費者直言,感覺價格還是偏高。放眼市場,也有不少可替代的產品。
因此,500-1000元的降幅,無疑可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與性價比,吸引那些曾經因價格而猶豫不決的消費者。
此外,隨著華為麒麟芯片產能提升,反映到產品端上則是備貨愈加充足。
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對《鳳凰WEEKLY財經》表示,對Mate 60系列長期以來的一機難求狀況,Pura 70系列基本只在首發時有體現。特別是Pura 70 Pro+ 和Pura 70 Ultra,一直都供貨充足。
這也意味著,華為有能力在更短時間內推出新產品,承接更多市場需求。
拉動銷量 VS 立住品位
無論如何,降價,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好的一面是,能夠吸引更多新用戶加入華為用戶群。
一位長期關注華為的消費者對《鳳凰WEEKLY財經》表示,之前她看中了Pura 70的北斗衛星消息版,但6000多元的價格讓她有些猶豫。現在價格降了500元,感覺終于可以拿下了。
此外,當更多用戶關注到華為手機時,無形中還會帶動華為其他產品線的銷售。如智能穿戴設備、平板電腦等,都會和手機形成品牌聯動效應。
當然,弊端也同樣存在。
降價短期內可能會刺激銷量上漲,但對品牌價值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驗。
舉例來說,蘋果一向以高端的品牌形象立于手機界。但其iPhone 15系列發布不到半年,就開啟了多次降價。今年5·20,蘋果天貓旗艦店還祭出了史上力度最大的降價,直降2300元。
人們在樂見這一切的同時,多少會形成一種認知:iPhone 15系列乃至蘋果手機不再像以往那么保值了,價格隨時會跌。
待蘋果未來推出新手機,消費者很可能會認為該產品很快將價格“跳水“,從而選擇觀望,等待更合適的時機去購買。
長此以往,必將會損傷蘋果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一個可參照的案例則是小米。自雷軍喊出“高端化是生死之戰”的口號之后,小米手機這幾年來也一直步履不停,推出各大旗艦產品。
但一個現象是,小米手機高端化的代表——折疊屏手機,在市場上跌價卻很快。
去年發售的小米MIX Fold 3折疊旗艦機,起售價為8999元。而今在小米天貓官方旗艦店,價格已經降到了6999元。在拼多多百億補貼頻道,其價格最低下探至6000元以內。
盡管近期有新款MIX Fold 4推出,老產品價格下降也是情理之中。但若跌價過多,也難免會引起人們對其品牌力的質疑。
回到華為Pura系列身上,經過一輪降價,其市場價值和定位能否經受住檢驗,還需長期觀察。
自去年Mate 60系列“強勢”回歸后,華為在高端手機市場,已逐漸立住了身位。
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今年6月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全球高端智能市場(定價超過600美元)的前五品牌廠商市場份額顯示,華為位列第三,僅次于蘋果、三星之后,份額同比增長67%。
同是Canalys的數據,今年一季度,華為憑借1170萬臺、17%的市場份額,歷經13個季度后,重奪中國大陸市場第一的位置。
另據華為控股有限公司披露的2024年一季報,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784.5億元,同比增長36.66%;歸母凈利潤約196.5億元,同比增長約564%。
華為并未披露各項業務的具體營收情況,但業界普遍認為,營收規模和盈利水平的提升,與華為終端業務增長息息相關。
“總的來說,華為已經在6000-8000元手機檔位立足,未來最為關鍵的是繼續提升產品力。”郭天翔說。
“純血鴻蒙”,能給華為輸多少血
不同于前兩年的低迷,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總體需求正保持復蘇態勢。
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報告,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6%。vivo以18.5%的份額穩居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榜首,其次是蘋果(15.5%)和華為 (15.4%)。
“得益于Pura 70 系列和Nova 12系列的熱銷,華為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銷量同比增長 44.5%,增幅在所有品牌中最高。然而華為在當季的市場份額,仍低于其2020年達到的40%左右的峰值水平。”報告同時指出。
可見,靠著Mate 60與Pura 70這兩個系列,華為還不能完全重現舊日輝煌。郭天翔也直言,“曾經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有利條件促成的產物,已經很難再復刻。”
從某種意義上講,Pura 70系列此時降價,也有為后續產品騰挪出市場空間的考慮。如即將于今年4季度發布的Mate 70系列。
華為手機的下一個故事,來自于不斷進化的鴻蒙系統。
在今年6月舉辦的華為開發者大會2024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宣布,Harmony OS NEXT(鴻蒙星河版)面向開發者啟動Beta版。不同于以往版本,鴻蒙星河版完全基于鴻蒙內核,不再兼容安卓開發的APP應用。
7月1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認證華為鴻蒙內核自主研發比率100%,自主成熟度A級。
歷經4代發展,“純血鴻蒙”正加速奔跑,市場競爭力也上升多個層級。
首先,2024年第一季度,鴻蒙系統以17%的中國市場占有率反超iOS,成為僅次于安卓的第二大操作系統。
其次,在時下流行的AI手機領域,華為也基于盤古大模型,在鴻蒙系統開放出多種AI能力,包括光學字符識別、摳圖、文字轉語音朗讀等,供開發者調用。
最后,在市場最為擔心的生態建設環節,鴻蒙系統連接生態設備數已經突破9億臺。目前排名前5000的手機應用,已經有1500款以上完成了鴻蒙原生應用上架。
據爆料,將于今年4季度發布的華為Mate 70手機,首發搭載的就是純血鴻蒙系統,或將實現整機性能提升30%,功耗下降20%。
HarmonyOS NEXT將于今年第四季度開始正式版升級圖/HarmonyOS官方微博
盡管如此,環顧手機圈,華為的競爭對手們也在不斷增強實力。
比如,將于今年秋天上市的iPhone 16,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搭載了多種AI功能。
據彭博社消息,iOS 18將在Siri、自定義短語、蘋果音樂、信息、健康等應用中加入新的生成式AI功能。
彭博社權威分析師馬克•格曼表示,“iPhone 16搭載的Siri和信息應用將結合生成型AI,提高回答復雜問題的能力,并提供自動完成文章的功能。”
小米旗艦手機——小米15,大概率將在今年10月發售。從現有爆料看,由于搭載了澎湃OS以及驍龍8 Gen4處理器,小米15預計也將大幅提升系統的智能能力,通過更先進AI算法和深度學習技術,更準確理解用戶使用習慣和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和推薦。
此外,榮耀、OPPO、vivo也都將和攜純血鴻蒙的華為,展開火熱競爭。
著眼未來,華為仍需在產品定價、品牌建設和市場策略之間找到平衡點。降價,只是其中一種策略。
面對高手如林,華為揮出的每一拳,都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轉載自(ID:fhzkzk),已獲授權,版權歸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