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廣告破圈,是品牌的“一廂情愿”嗎?

圖片來源:Unsplash
Part1:品牌破圈背后的“幽靈”
-
從消費者視角出發,調研1800名各個消費賽道的線上廣告受眾,充分了解用戶面對破圈營銷時怎么想、怎么做
-
從品牌業務視角出發,分析用戶行為背后對應著哪些經營邏輯
Part2:靠廣告破圈,是品牌的“一廂情愿”嗎?
Part3:破圈到底能不能靠“硬廣告”?
-
軟廣告:傳統的TVC、代言人、綜藝贊助等軟性品牌植入,大部分都沒法直接在線點擊下單轉化
-
他人推薦:KOL/KOC的種草內容,或者直播帶貨,部分可以在線點擊下單轉化
-
硬廣告:以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流廣告,直接推銷產品或服務,都可以在線下單轉化
-
熟人推薦:用戶裂變的形式,通過親朋好友等身邊的人獲得推薦,或者看到他們在使用產品
Part4:靠廣告破圈,究竟難在哪里?
-
消費者對于廣告產生興趣的峰值是6-10次重復觸達,而消費者對于廣告產生厭煩的峰值是11-15次重復觸達。
-
11-15次重復觸達,在各行業都是轉折點:在此之內消費者興趣大于厭煩,而超過這個次數,厭煩大于興趣
-
受眾飽和:如果讓一個人反復看到某個品牌&產品的廣告,但他很明確沒有購買需求,那么無論廣告本身有多么吸引人,都無法喚起他的興趣 - 本質上是用戶的需求已經飽和了,品牌與他溝通再多次也是收效甚微,應該再去找新人群了。
-
創意疲勞:如果一個人對于某個品牌&產品有明確的需求,也收到了一次廣告并激發了興趣。接下來,他連著收到了十幾個“長得差不多模樣”的廣告創意,那此時他的興趣不但不會加深,反而會對于廣告本身產生疲勞和抗拒 - 品牌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提升內容的吸引力和獨特性了。
4.1 受眾飽和的問題
-
消費者普遍感受到“廣告與當前瀏覽內容相關”,但這個因素對于廣告產生興趣并不是最重要的 - 比如消費者看過一篇護膚教程,立刻就收到一堆護膚品廣告,未必能提升點擊率。
-
對于吸引消費者興趣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感興趣或者需要” - 但消費者對于市面上的廣告感知相對較弱,證明大部分廣告在這一點做的并不好。
-
更加精致、獨特的廣告創意,能夠延長廣告的半衰期,讓同一個廣告的巔峰狀態持續更久,甚至撬動算法的推薦帶來自然流量,煥發“第二春”。
-
更高效的內容生產,儲備大量不重復的廣告創意,讓一個創意在失效前,有新的創意來承接,從而拉高整體的平均表現。
-
快消品:消費者對于“內容新穎有創意”、“產品獨特,識別度高”格外偏重,但對于“有價值的信息”興趣不大。同時,行業里經常提到的“情緒價值”,其實作用并不明顯;而對于“搞笑、有趣”和“活動參與”來說,則是所有行業里重要性最低的。
-
游戲:“搞笑、有趣”的重要性在所有行業里最高,對于“可信度”也比較重視。但是“簡潔易懂”、“有價值的信息”的重要性卻是全行業最低的。此外,消費者也對于“新穎、有創意”沒那么感興趣。
-
金融:“可信度”毫無疑問成為所有行業中最重要的,其次是“簡潔易懂”和“有價值的信息”。“情緒價值”、“視覺效果”等非理性因素,則重要性很低。
-
教育:“有價值的信息”成為重要性的第一位,“產品獨特,識別度高”反而是全行業最低的。“視覺效果”也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高于了游戲行業。而“情緒價值”竟然是全行業重要度最高的!
-
耐消:“產品獨特,識別度高”是重要性第一位,“有價值的信息”、“簡潔易懂”緊隨其后。但是,“可信度”的重要性甚至是全行業最低。
-
網絡服務:“產品獨特,識別度高”、“新穎、有創意”、“有價值的信息”、“活動參與”的重要性都在全行業里最高,“情緒價值”緊隨其后。“視覺效果”反而沒什么吸引力。
Part5:靠廣告破圈,怎么做到“品效協同”?
-
當消費者完全不了解一個品牌時,轉化決策最高優先級其實是情感共鳴- 也就是說,“沖動消費”依然是普遍存在的。
-
當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稍有了解、還處于“路人”的身份時,廣告的需求匹配與品牌信譽的展示幾乎同等重要。
-
當消費者已經是品牌的忠實顧客時,大部分情況都是“閉眼入”,因此品牌信譽已經是個默認的選項了,轉化決策的第一優先級來到了推送的產品是否能滿足當下需求。
-
傳統搜索引擎在消費決策中發揮的價值減弱,無論消費者在什么渠道看到廣告,都不會把搜索引擎作為二次查詢的第一優先級。電商、短視頻、社媒既是看到廣告最多的渠道,又是二次查詢最多的渠道
-
消費者在社媒看到廣告后,去短視頻和電商平臺進行查詢的占比更高
-
消費者在電商平臺看到廣告后,繼續在電商平臺內查詢的比例顯著高于其它渠道
-
消費者在短視頻平臺看到廣告后,會有更高的比例繼續在短視頻平臺內查詢
Part6:用AI來降本增效,是品牌的“自嗨”嗎?
Part7:總結
-
消費者渴望通過廣告來發現從未聽聞、但符合自己需求的新品牌或新產品
-
線上廣告在消費者決策中依然起到了重要作用,品牌這筆預算會長期產生價值
-
僅僅靠網紅種草、帶貨,很難真正實現破圈
-
受眾飽和的問題:過度強調精準營銷,導致廣告在反復觸達同一批人(甚至是沒有需求的人),廣告效果下滑
-
創意疲勞的問題:過度強調效率和工業化,導致廣告內容千篇一律,消費者對于廣告產生疲勞感
-
同時投放效果&品牌廣告:在消費者轉化決策的過程中,品牌與效果保持6:4的關系,應該用更長期的維度衡量ROI
-
精細化廣告受眾分層:破圈不等于簡單的新用戶買量,而是要基于用戶行為數據做細化的分層,滿足不同生命周期的多樣化需求
-
多渠道、多鏈路聯動:轉化過程并不是一條直線,消費者普遍有跨渠道的互動行為,多樣化的鏈路設計有助于強化轉化閉環
-
AI生成的廣告已經自然地滲透到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是被普遍認可和接受的
-
品牌方在廣告上越積極地應用AI技術,消費者的興趣和接受程度也會越高
[1]《消費“旺”信心“足” 我國廣告業實現快速增長》,人民網
[2]《Global ad spend forecasts 2023》,dentsu
[3]《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IPA
[4]《2024中國數字營銷趨勢報告》,秒針營銷科學院
本文轉載自增長黑盒(ID:growthbox2),已獲授權,版權歸增長黑盒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