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屋書店的“中國速度”似乎變慢了。而這其實也是中國整個書店行業的痛點,即經營困境。

圖片來源:unsplash
近日,有市場消息稱,位于天津仁恒伊勢丹的蔦屋書店將關閉?!堵撋叹W》致電蔦屋書店(天津仁恒伊勢丹店)后,確認了該消息屬實。
據該店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本店將在3月底正式關閉,且后面不會再開,目前門店內外文書籍有5-7折的折扣活動。”
在關掉天津仁恒伊勢丹店后,蔦屋書店在中國大陸正在運營的門店僅剩12家。自2020年10月正式進入中國大陸開始,蔦屋書店的門店數量從1到15用了4年的時間,而從最高峰的15家,到如今的12家,蔦屋書店也只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
蔦屋書店的“中國速度”,似乎變慢了。而這其實也是中國整個書店行業的痛點,即經營困境。
開業三年就關閉
2021年9月30日,蔦屋書店天津仁恒伊勢丹店正式開業,位于天津仁恒伊勢丹B2層,經營面積超2000㎡,是華北地區首家蔦屋書店。
據悉,天津蔦屋書店由Culture Convenience Club株式會社蔦屋書店Company及其子公司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攜手仁恒伊勢丹商業有限公司聯合打造。
門店在設計上,與美食庭苑的綠植空間做了結合,將空間向外延伸,創建了極具特色的“庭院式”景觀;在業態上,除了多元的書籍外,還打造了“BOOK&CAFÉ”、日本人氣本土品牌的文具和雜貨等業態。
開業后,蔦屋書店引起了不少人追捧,在一些社交平臺上也經常會有博主、消費者的打卡分享。不過,蔦屋書店的價高問題也經常被詬病,比如香皂紙售價42元、紙膠帶70元、襪子170元等等。
如今,租約到期,運營主體仁恒伊勢丹商業有限公司不打算續約,決定直接關閉。
曾經的“網紅流量書店”,經營了3年就告別市場,多少令人唏噓,蔦屋書店似乎在中國有點“水土不服”。
連關3店,蔦屋開始收縮了
2020年10月,蔦屋書店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在杭州天目里開出了首店。隨后開始進入上海、西安、天津、成都、青島、深圳、重慶、武漢和北京等城市,截至2024年12月28日無錫惠山映月里店開業后,門店數量已經達到了15家,其中上海就有3家。
然而,2024年10月8日,蔦屋書店首次在中國大陸關店,還是15家門店中面積最大的西安邁科中心店。2025年1月17日,經營了3年的蔦屋上海MOHO店發布了暫停營業的通知,宣布門店所在場地將進行裝修改造,具體開業時間另行通知。雖然蔦屋上海MOHO店隱晦地表示“爭取盡快恢復正常營業”,但據市場爆料稱該門店都已經清場。
如今加上即將在3月底關閉的天津仁恒伊勢丹店,蔦屋書店在一年以內的時間就關掉了3家門店,中國大陸市場將僅剩12家門店。
實際上,進入中國市場后,蔦屋書店一直都是商場招商的“金字招牌”,也是運營方在宣傳時的一大爆點。但如今已經連續關了3家門店,不難看出,蔦屋書店在中國已經開始露出疲態。
頻繁關店的背后原因
開店速度未達預期,反而開始在快速關店。蔦屋書店的“中國模式”走得并不順暢,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深究。
其一,店型的差異化,是蔦屋書店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的原因之一。近年來,蔦屋的實體店型已基本穩定,除獨立的新業態店面以外,自營及特許經營主要采用TSUTAYA、TSUTAYA BOOKS(蔦屋書店)、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TORE(蔦屋)四種店型及名稱。
蔦屋書店最出圈的東京代官山店,其三座建筑被55米長的雜志大道很好地串聯起來,除了豐富的圖書類型外,還提供了寵物寄養、小型診所、食品雜貨、影棚拍攝等服務,代表了蔦屋書店的理念--“生活方式提案者”。
然而,中國的15家門店分別為以中高端店型的其中TSUTAYA BOOKS(蔦屋書店)和定位略低的TSUTAYA BOOKSTORE(蔦屋)兩種。其中杭州天目里店、上海上生新所、上海前灘太古里和已經關掉的西安邁科中心店屬于TSUTAYA BOOKS,其余均是TSUTAYA BOOKSTORE店型。即便是四個中高端店型,也未達到代官山店的級別,更別說其他社區店了。
其二,“高端化”限制客群,難以覆蓋運營成本。蔦屋書店的超低性價比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在當下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階段,蔦屋書店的高端成為了“緊箍咒”。一套金箔賣上萬元、一個茶壺賣6000元......蔦屋的高價文創、外版書難以被接受。
高定價確實抬高了在蔦屋消費的門檻,但也影響了店鋪的銷售業績和顧客口碑。同時,高端化意味著客群的集中性,目標客群越集中也導致了能覆蓋的群體收窄,最終也會影響客流和銷售。
其三,本土化不足,中日圖書文化的差異性,這體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價格的差異性。日本亞馬遜的很多書籍是原價銷售的,相比線下優惠力度并不明顯,因此人們也會選擇線下買書。以日本大型圖書公司NIPPAN的銷售數據為例,2022年書店渠道的銷售額為8157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399億元),互聯網渠道的銷售額為2872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40億元),線下渠道接近線上的3倍。反觀中國市場,線上購書價格遠低于線下實體店。據中國出版傳媒商報披露的數據,在2024年上半年的圖書銷售市場中,線上渠道折扣率約為4.4折,總銷售額占比約為70%。
其次,產品上也存在本土化不足。比如日本蔦屋的原版書和藝術設計類書籍占比高,但中國讀者更偏好實用類、暢銷書或本土內容;蔦屋書店的雜志是特色,但中國的年輕人已經轉向短視頻、小紅書等社交平臺。
最后,中日文化差異明顯。
其四,蔦屋的關店實際上也是實體商業消費力下滑的體現。在中國,蔦屋書店采取“輕資產”特許加盟模式,門店的經營主體基本都是物業的開發商以及第三方。
這就存在一個弊端,即蔦屋書店作為網紅流量品牌,往往會被開發商作為商場的引流工具,吸引其他更好的品牌進駐,而非獨立盈利業態,一旦經營效果不佳,三年租約一到大概率選擇關閉。
從這個角度上看,選址問題也是蔦屋書店的一大弊端。在日本,蔦屋定位社區文化中心,而國內大多選在了經濟發達城市的中高端商場。
實體書店如何破局?
蔦屋書店當下的“中國困境”,實際上是中國整個實體書店行業的縮影。
2022年,網紅書店言幾又關閉了北京的8家門店,黯然退場;2024年7月,十點書店在福建的3家門店也全部關門,正式退出實體書店行業;2024年9月,號稱“最美書店”的鐘書閣關閉了重慶店,而更早的2023年年底鐘書閣寧波店也正式歇業。
實體書店的體驗感是獨一無二的,但昂貴的價格令消費者“望而卻步”。據中金易云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2024年全年紙質圖書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整體圖書市場各渠道市場份額上,傳統電商占比46.58%、短視頻電商占比34.41%、實體零售占比7.03%、團購占比4.97%、館配占比7.01%,且同比變化上看,短視頻電商渠道是2024年圖書市場保持正增長的唯一渠道。充分顯示了電商渠道在圖書銷售上的優勢,尤其是短視頻電商渠道,正在逐年蠶食傳統電商市場份額。
毋庸置疑的是,在數字化沖擊、成本壓力與消費習慣變化的背景下,實體書店行業確實面臨著巨大挑戰,但未來通過創新模式與精準定位仍有機會突圍。
聯商網認為,實體書店不僅提供了線上無法復制的“人與人的連接”的情感價值,也具有成為吸引文化消費與旅游打卡的城市精神符號力量,存在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而為了更好地突破經營困境,實體書店應該打出“低成本場景+高附加值服務+精準社群運營”的組合拳,通過差異化定位、技術賦能與資源整合突出重圍。
本文轉載自新零售(ID:ixinlingshou)已獲授權,版權歸新零售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火熱預售中,228元包郵到家!
過去一年,全球消費市場在經歷經濟波動的挑戰與技術迭代的帶來的機遇與變革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在整體增速放緩的表象下,大量結構性機會仍待挖掘。當前,企業既需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又需布局長期價值,面臨的挑戰難度加碼。順應趨勢、重塑心力,將會成為消費企業的核心戰略。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