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與體驗經濟主導的當下,品牌書店應該思考文化價值與商業效率的融合之道了。

圖片來源:pixabay
實體書店,在近幾年的線下商業里,表現屬實不算突出,或者說有些搖擺。
就連紅極一時的最美書店之一「蔦屋書店」,如今也接連閉店。
蔦屋書店,又關店了
4月8日,蔦屋書店官方發布《TSUTAYA BOOKSTORE上海MOHO店閉店通告》,稱“因運營方原因,我們不得不決定終止該門店的運營”。
早在今年1月,蔦屋上海MOHO店就因場地裝修改造暫停營業,“具體開業時間將另行通知”。而從社交平臺網友的分享來看,書店之后被大量健身器械占據,網紅健身房Change Pro成了這一店鋪的新主人。期間,也有消息稱書店將搬至一樓擇日重開。
隨著一紙閉店通告的公布,這一場近三個月的拉扯,終于塵埃落定。
蔦屋上海MOHO店位于商場三樓,于商場同期開業,運營時間不過兩年。閉店通告提到,“上海MOHO店采用特許經營連鎖加盟運營,暫停營業期間我們始終與運營方積極協商重啟事宜。然而,由于運營方原因,經慎重考慮,最終我們不得不決定終止該門店的運營。”
簡而言之,就是運營方不想再經營這家門店。
不止是上海MOHO店,時間線往前撥,我們也注意到,蔦屋天津仁恒伊勢丹店、西安邁科中心店也都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天津仁恒伊勢丹店于今年3月底正式結束營業。這家門店于2021年9月開業,是蔦屋華北首店,曾以占地2000平方米的“森林書屋”設計吸引眾多消費者。根據仁恒伊勢丹發布的公告,蔦屋天津店的閉店原因是“經營調整”。
西安邁克中心蔦屋書店也因“經營戰略調整”,在去年10月終止營業。該門店是蔦屋在中國大陸的第三家門店,也是西北首店,于2021年3月開門迎客。
自2020年10月開設中國大陸首店以來,蔦屋書店門店數量在2024年達到最高峰15家。
但在不到一年時間,三家門店接連關閉,目前蔦屋在國內僅有12家門店。
從蔦屋在國內運營模式來看,其采取的是特許加盟模式,即日本蔦屋作為品牌方授權、運營、給予指導,各地地產商或第三方自主運營。
這也意味著,盈利壓力更多地轉移到了運營方身上。進一步來看,在高運營成本、弱引流效應等多因素影響下,蔦屋在商場調改過程中被舍棄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書店+文創+咖啡”行不通?
蔦屋書店在初入內地市場時,曾高調表示要在十年內開設1100家門店?,F在看來,這一計劃已經沒有可行性而言了。
從蔦屋中國的門店形態來看,我們注意到其主要以TSUYATA BOOKS、TSUYATA BOOKSTORE兩種門店業態在進行擴張。前者為“生活方式書店”,后者為“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書店”。但從本質上看,兩者都是“書店+文創+咖啡”的復合型書店。
那蔦屋中國的疲態,是否意味著這類書店模型失效了呢?實則不然。
蔦屋在日本本土憑借獨特的“生活提案”書店模型大獲成功,它將書店打造成集書籍、文創、咖啡、生活雜貨等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精準契合了日本消費者對精致生活與文化體驗的追求。但轉戰中國后,呈現出疲態,這并非模型本身的問題,而是多方面水土不服導致。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商品定價是蔦屋勸退多數人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圖書方面,蔦屋的品位雖好,但無折扣銷售的圖書在價格上難與線上電商平臺抗衡;在文創文具方面,商品定價幾乎是以日元定價除以十來計算,而正常匯率下人民幣兌日元差不多是1:20。因此,不少網友戲稱“蔦屋書店有自己的匯率”。
在如此高端定位之下,國內的蔦屋似乎并沒有將日本的“生活提案”書店模型與中國的本土化需求真正結合起來,導致其變成了只可遠觀的文化奢侈品,與本土消費邏輯背道而馳,難以沉淀下能夠支撐門店經營的忠實用戶群。
因此,在特許加盟模式下,“最美書店”這一噱頭使得蔦屋被當做商場的引流工具,吸引消費者的同時,也吸引其他品牌的進駐。一旦熱度褪去,營業效果不佳,蔦屋也就成了調整優化的對象。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在“書店+文創+咖啡”的多元復合模式下,仍有品牌在穩健發展。
例如,全國規模最大的民營書店西西弗書店,目前門店近400家、活躍會員過500萬。從門店選址來看,其開進商業體的門店占比超9成,并以黑標、綠標、紅標3種店型適配不同的位置。與此同時,在營收構成方面,西西弗在圖書之外,也以固定占比達到15%的咖啡區域,以及占比5%的文創產品構成其營收和利潤的重要來源。
誕生于深圳本土的覔書店,通過“圖書+”的業態創新,融合文創、咖啡、教育、文化活動等業態,目前在全國7省16城開設了40余家連鎖門店。2024年,覔書店有超七成門店實現單店盈利。
商業綜合體仍需要書店
其實這些年來,在體驗經濟的主導下,實體書店早已突破傳統零售的邊界,進化為具有復合價值的城市文化空間,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尤其是在線上渠道解決了效率需求之后,消費者還是愿意回歸線下商業空間,尤其對兼具審美價值和內容深度的空間投射強烈的情感。對于商業綜合體而言,引入高品質書店不是簡單的業態填空,而是構建精神地標的戰略選擇。
為了更好突破經營困境,實體書店也在不斷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和調整。如今除了高顏值的復合型書店,還有專注于特定主題的特色書店、破局重生的傳統書店等等,充分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開在上海前灘太古里的庫布里克書店,和香港百老匯開設的電影院“movie movie”緊鄰,維持品牌在香港閱讀與觀影相融的設計初衷。書店主營電影類和文學類書籍,也依托MOViE MOViE電影院的小眾片單和豐富的觀影活動,形成精準且穩定的消費人群。
圖片來源:櫻漫書店
在當下火熱的二次元賽道,櫻漫書店也逐漸發力,目前已有6家門店在營。在保證引進版和國內原創動漫圖書產品豐富性的基礎上,其還增加了動漫服飾、潮玩等更多元的服務和產品,并通過舉辦新書發行簽售會等活動,保持與顧客間的聯系。
成立于2020年的naive理想國,是集書籍、咖啡、雞尾酒、住宿為一體的多功能空間,也是出版品牌理想國的落地空間、看理想的線下體驗店。目前已落店北京、阿那亞北戴河、上海、阿那亞崇禮四地。總的來看,naive理想國更多是在販賣一種獨具私密性的閱讀和寫作空間,為文藝青年們提供更多一個與書相依、隱秘安全的精神世界。
顯然,在情懷與商業化之間找到平衡點,不忘書店本真,才是吸引消費者進店的終極要義。實體書店不能因過度追逐商業利益而摒棄其作為知識殿堂的純粹性,需保留寧靜閱讀空間、精選優質書籍,以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同時,適度商業化運作,如推出特色文創產品、舉辦文化活動等,也能夠為書店運營注入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至于實體書店與商業綜合體的協同發展,本質上是文化價值與商業效率的深度融合。在消費升級與體驗經濟主導的當下,兩者需突破傳統業態界限,通過場景共創、流量互哺與價值共振,構建“文化消費共同體”。
本文轉載自CEO品牌觀察(ID:new_shop_)已獲授權,版權歸CEO品牌觀察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