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露營概念落地不到10年,更多還是驢友們戶外運動的野營,Glamping更是小眾中的小眾。此時升溫的Glamping更多滿足的是社交屬性。

圖片來源:Unsplash
2021年,野餐已經過氣,露營成為新的潮流。
5月5日,小紅書發布了五一假期旅游出行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五一前三天,小紅書上“露營”的搜索量比去年同期上漲230%。
這些露營筆記中,很容易看到一個新鮮的詞:Glamping。它來自“glamourous camping”,即精致露營、風格露營。和過去睡帳篷、穿沖鋒衣的“野營”不同,風格露營以舒適為主,更多是在自然中悠閑地享受生活??梢宰约簬づ瘢部梢灾苯尤づ窕蛘吣疚蒿L格的酒店。
Glamping 10多年前流行于英國,刮到美國,后來東渡至日本,現在又成為國內中產新的生活方式。
在小紅書上,搜索露營你會發現成百上千條筆記,而Glamping們有著相似的構圖、相似的帳篷、相似的調光,當然還有相似的設備。
一條條筆記和一張張精修過的照片雖然熱鬧,但年輕的Glamping并不是一門好生意。
Glamping怎么流行起來的?
相比只能住一兩個人的樹屋露營,或者需要添置設備的純正房車露營,Glamping既有社交屬性、又不至于有太高門檻。
露營在國內一直是種小眾愛好,疫情后成為一種替代國外游的方式。天貓消費洞察顯示,去年3月,露營消費同比增長就超過200%,而攜程數據顯示,2020年長三角一帶的家庭游露營訂單量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206%。
但讓Glamping進入大眾視野的引火線還是小紅書。一個有趣的案例是,去年底才對外營業的露營創業公司大熱荒野超過70%的訂單都來源于小紅書。
實際上,Glamping在海外已經流行了很多年。2005年,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英國大眾媒體中,第二年就收入了牛津詞典。當時有不少露營者開始享受野外WiFi和加熱床墊。
而美國有了汽車后,就有了露營,二戰更是風靡全國,走出鋼筋水泥去野外親近自然,成為都市人的標配。僅從露營地的豐富就能看出他們的熱衷程度:露營者可以去協會的私營營地、也可以去國家公園、森林公園這樣的聯邦營地。Glamping愛好者會搭建各種形式的篷,包括蒙古包形的拱形帳篷,印第安風格的錐形帳篷,還有如愛斯基摩人雪屋形狀的生態小屋。
而日本則把Glamping的精致和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直到2015年,Glamping的概念才到達日本。相關的產品迅速出現在市場上。觸覺靈敏的度假村集團星野在當年就推出了全國首家Glamping概念的酒店虹夕諾雅.富士。這座酒店面朝富士山和河口湖,周圍森林茂密,離東京只有100多公里,居住體驗類似于Glamping。
其實,Glamping并不是什么奇特新鮮的現象。對于習慣露營的人們來說,這不過是另一種露營方式。在Booking 2020年日本十大露營地推薦中,既有普通房車場地,也有風格各異的度假村。
Glamping首先興盛于海外,和他們發達的露營文化有關。Glamping出現那年,英國有440萬次露營旅行,其中43%的人都是16-34歲的中青年。
“露營”已經浸入生活的毛細血管中,在2016年,美國參與露營的人數就達到了4050萬人,占6歲以上總人口的13.7%。
而早在1926年,日本社和旅行文化協會就發行了一本指南——《露營的方法與場所》。1965年,日本成立了露營協會,開車出去露營的人日益增加,90年代就超過了1500萬人。
發達露營文化下,自然會出現風格各異的露營形式。但在國內,露營概念落地不到10年,更多還是驢友們戶外運動的野營,Glamping更是小眾中的小眾。此時開始升溫的Glamping其實更多滿足的是社交屬性。
風起之后
國內其實不乏設備廠商,牧高笛這樣知名的戶外品牌也跟風推出了Glamping風格的白色帳篷,也成為很多露營者的選擇,趁著東風還拉了一波股價。
其實國產品牌做工并不差,只是,目前來看國內廠商并沒有形成強烈的品牌風格,更難引領文化。以價格昂貴的Snow Peak來說,他們除了戶外設備外,2014年就開始做服飾,提出的 “urban outdoor”(城市戶外)概念,實際上帶動了一種新的穿衣風格。但國內的廠商更多還是以產品銷售為導向,沒有形成品牌文化。
更困擾露營者們的或許不是設備,而是國內沒有足夠多的成熟場地。
如果就數量看,國內露營地其實談不上富足。根據英國的“露營和拖車俱樂部”顯示,早在2005年,英國就有3500個注冊露營地。2020年,日本全國露營地總數為2107所。但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2018中國房車露營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全國露營地只有1273個。
是否成熟的其中一個標志是看分類是否足夠細化。日本已經分化出了各種主題風格的營地,比如東京附近星空為賣點的Starry Sky Forest Camping Village、也有海灘為主題的WILDBEACH SEASIDE GLAMPING PARK,這些營地公共衛生間、餐廳、客房、BBQ齊全,有的還有賽車這類大型娛樂設備。但在國內,很多北京露營者甚至很難在周邊找到個生篝火、蚊蟲少的營地。
完善的營地這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在日本,有一種營地經營模式,是中央政府出30%資金,地方在抵扣40%土地費用,企業只需要出40%的錢。但國內更多還是私人經營,他們很多現在還是租用酒店和景區用地,無法自行改造,租金成本居高不下。大熱荒野創始人朱顯接受《華爾街見聞》采訪時表示,算上人力成本,一塊營地的投入一年就超過百萬。
這些創業者們不敢大舉投入,資本顯然也在觀望:當這陣風吹過后,露營真的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嗎?或許答案沒那么樂觀,朱顯分析過,他們的營地都在一線城市,也是因為年輕人對新奇的體驗更感興趣。
“很多人只是想去割一波韭菜。”看著現在接二連三開張的營地,他這樣總結。Glamping依托小紅書興起,而小紅書上永遠有新的流行,正如野餐已經開始露出疲態,這次Glamping又能持續多長時間?
本文轉載自36氪(ID:wow36kr),已獲授權,版權歸36氪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