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呷哺“斷臂止血”:關閉200家虧損門店,堅持客單不超60元
最近,執掌呷哺兩個多月的賀光啟發聲,總結起來,有這么幾點:
1、呷哺近幾年走了彎路,違背當初大眾消費的定位,大眾對呷哺的品牌認知出現了問題。
2、今年不再拓展門店,先把賠錢的200家店給關了。
3、呷哺今后重要的發展主軸是50、60元的小火鍋,未來會向二三線城市持續擴張。
4、準備搞個“呷哺X”,客單價定到90元,明年面市。
5、旗下品牌湊湊火鍋計劃每年開80到100家門店。
6、另一高端品牌inxiabuxiabu及其門店也將陸續全面退出市場。
如果把企業比作朝代,呷哺如今的境況,像是明末,前執行董事趙怡更像“袁崇煥”。
袁崇煥在歷史上頗有爭議,有優點,也有槽點,他打勝過努爾哈赤,打勝過皇太極,后來皇帝覺得他工作太草率,不夠996,再加上文武百官內卷,袁崇煥就這樣被殺掉了。
2012年,趙怡入職呷哺,2014年,呷哺上市。(趙怡發朋友圈說,自己是主要功臣之一)
根據呷哺發布的聲明,罷免趙怡的原因有二,一是沒達到公司預期,二是與董事會成員理念不和。(董事會全票通過投趙怡出局)
能力欠佳,人緣又差,不殺你殺誰?
今年2月,呷哺的報價破了27港元,創下呷哺上市以來的最高股價,甚至連續7天5次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到了4月份,呷哺旗下品牌湊湊CEO張振緯辭職,呷哺股價跌了一半(13.28港元);5月份,離職風波開始,鬧了兩個多月,截止今天收盤,呷哺的股價又跌了一半多(5.88港元)。半年時間,呷哺市值蒸發了229億港元。
如今,塵埃落定,賀光啟親自掛帥,面對破碎的河山,呷哺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3點趨勢預判:50~60元小火鍋向好;小店經濟崛起......
講完事件的來龍去脈,再看賀光啟的發聲,對呷哺的未來發展來說,非常關鍵。
下面,餐見君談談自己的看法:
1、50~60元客單價的小火鍋,前景看好。
我們在之前的公眾號文章里,提到過火鍋業的“高山模式”和“海洋模式”,簡單點說,想毛利率高,你是賣更貴,還是賣更多。
賣更貴屬于高山模式,賣更多屬于海洋模式。
顯然,呷哺走的是海洋模式——下沉到三四線城市,人均五六十元,性價比已經很高了。
這種高性價比,甚至可以彌補服務上的不足。
像歐洲一些廉價航空公司,別家機票賣到幾百塊,他們直接砍到幾十塊,這樣的飛機,燈光昏暗、空間狹小,也沒啥服務,但機票賣得很火爆。
再如,在農村市場賣水,什么怡寶農夫山泉百歲山,基本不好使,1元1瓶的康師傅才是大眾最愛。
還有手機行業,華為、小米看似風光無限,但下沉到基層的oppo和vivo,卻是悶聲發大財,就連雷軍都反思,應該多布局線下渠道,將品牌觸角往下扎。
品牌不僅要看自己的優勢、看競爭對手,更要看消費需求。
如果呷哺回歸初心,下沉市場,斟酌選址,主打都市白領、普通上班族、學生、甚至小鎮青年,走“簡、快、高性價比”路線,相信一定會重新贏得市場。
所以,定價五六十元的小火鍋品牌,與高客單價品牌進行非對稱競爭,很有機會。
2、中低端火鍋品牌不要貿然嘗試高端賽道。
先說一個觀點:呷哺呷哺走高端,做“呷哺X”,并不看好。
認知大于事實。消費者覺得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像奇瑞QQ,大眾對它的認知就是輕便嬌小、便宜實用,后來賣起了貨車,結果銷量慘淡;再如恒大冰泉,一個搞房產的,非要倒騰水,結果虧了幾十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定位模糊,顧客對品牌認知出了問題。
大眾一開始對呷哺的認知,就是幾十元的精致小火鍋,持續漲價,是造成呷哺營業額下滑的主要殺手之一,為什么?你違背了顧客認知。
賀光啟也談到了這一點。
呷哺想做高端品牌,沒問題,但不要跟呷哺有關系,用高端品牌去借低端品牌的勢能,這個思路實在“清奇”。
勢能要從低處往高處借,像上海的大輝哥火鍋、小輝哥火鍋就是例子——先有大輝哥的高端,再有小輝哥的中端,中端就能借到高端的勢。
而且呷哺的另一“高端品牌”inxiabuxiabu退市,也是個反面例證。
可見,呷哺走高端路線并不適合。
另外,80~120元的客單價,幾乎是火鍋行業中紅海中的紅海,客單價定到90元的“呷哺X”,必定困難重重,同樣,以湊湊火鍋目前的產品、管理、客單價和服務水準,每年開80~100家,簡直是自殺式擴張。
中低端火鍋品牌,不建議貿然嘗試高端賽道,因為一旦走高端,顧客對餐廳的產品、環境、服務、效率等等,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內部運營跟不上,就無法滿足顧客需求,導致的結果就是,復購率降低、顧客放棄品牌。
3、消費者反向定制,小投入、小而美的火鍋品牌會涌現。
客單價五六十元的火鍋,呷哺有錢掙嗎?能活得好嗎?
回答前,我們先了解一個概念——定倍率。
所謂定倍率,就是用商品的零售價除以成本價。
比如,一支口紅零售價200元,成本5元,定倍率就是40。(實際上,化妝品的定倍率在20到50之間)
企業要掙錢,必須先讓消費者獲利。
同樣的產品,消費者肯定愿意用最少的錢買到,這時候,企業就得砍定倍率。
比如200元一支的口紅,只在線上銷售,砍掉了線下實體店,就省去了代理商、房租、物流、人工等等,這樣一來,定倍率就會下降,同樣的口紅,消費者150元就可能拿到。
回到開頭的問題,呷哺要想活得久、活得好,必須得砍定倍率。
對于內部,精簡人員、簡化流程、縮減店面面積、砍菜單,以提高運營效率和翻臺率。
呷哺不是創新型企業,產品優勢不明顯,所以,只能用“提高效率”去砍定倍率,以保證穩定的客單價和客源。
最重要一點,呷哺還會“舉刀砍向供應鏈”,但不是要求供貨商降價,而是讓顧客“反向定制”。
顧客想吃什么產品,呷哺直接對接供應商進行定制,而且還有可能定制倉儲和物流,以保證效率最高。
個性化定制產品,或許是呷哺未來的一條重要出路。
呷哺大量開店,搜集顧客數據,更像一個平臺,他們要做的,就是讓顧客與供應商直接對話。
這種反向定制的模式如果成功,未來將會涌現很多小投資、小而美的精致火鍋品牌,他們可能會復制呷哺的模式,也可能會與呷哺共享供應鏈、倉儲和物流。
這其實也是國家一直提倡的“小店經濟”的一種落地實踐。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ID:hgcj6666),已獲授權,版權歸火鍋餐見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