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規模化、競爭壁壘低,臨期店陷入“去臨期”窘境。

圖片來源:unsplash
憑借價格優勢,臨期店過去幾年也保持著迅猛發展,比如2021年3月成立的嗨特購,現全國門店已超百家。資本也是聞風而動,包括金沙江創投在內的一眾機構紛紛下場“搶位”。
雖然臨期店的發展勢頭一片大好,但以臨期商品起家的臨期店正在弱化臨期食品,其產品結構中,臨期產品占比大多從100%下降到5%-30%不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兩個原因:
首先,臨期店如果只做臨期商品很難完成規?;2煌诔R幧唐房梢院蛷S家實現計劃性供給,臨期商品的供給由市場決定,在一定時間段內,某款產品在正價渠道銷售差,流入臨期市場就會多一些,反之就會少一些。因此,臨期食品的貨源具備隨機性,難以形成穩定供給。
此外,頭部品牌的臨期產品最具價值,而頭部品牌商品管理細致、市場需求大,流入臨期行業的貨源較少,且品牌方擔心價格沖擊,也不會允許太多產品流入臨期市場。
除了難以規?;?,店鋪如果只定位臨期店,也會影響其競爭壁壘。在通常情況下,企業門店規模增加,會形成采購成本優勢,最終在消費者層面呈現價格優勢。但臨期產品很難依靠規模在同業態中形成價格優勢,其產品售價不由采購規模決定,而是由臨期期限決定,價格波動性較大。
那么,當弱化臨期商品后,臨期店如何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呢?
臨期店正在去“臨期”
臨期食品,是指在保質期限內,但已經進入臨界期的食品。不同品類的臨界期并不相同,如通常原保質期為1年或以上的品類(品類代表為罐頭、糖果、餅干),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而原保質期時長為16天-不足30天的食物(品類代表為酸奶、點心等),臨界期則為“到期前5天”。
2020年以來,由于疫情影響,物流受阻、廠家產品滯銷,導致臨期食品供給量提升,線下臨期食品連鎖店也得以加快發展。比如,2021年3月才成立的嗨特購,現在全國門店已超100家。資本也是聞風而動,好特賣自2020年下半年至今已獲得3輪融資,其中不乏金沙江創投、云九資本、五源資本、嘉遠資本等頭部機構。
雖然臨期店的發展勢頭一片大好,但以臨期食品起家的臨期店正在“擺脫”臨期食品。
一方面,在臨期店的品類結構中,臨期食品占比正在下降,公開數據顯示,臨期店成立之初,臨期食品占比一度接近100%,但如今大部分臨期店中臨期食品占比已經下降到3%-30%不等。
另一方面,大部分臨期店的創始人及管理層也明確提出不以臨期店為單一產品,試圖實現產品結構多元化。繁榮集市創始人范智峯就提到,臨期商品只是提供極致性價比的產品,是店面的特色,但不能是全部,店面除了尾貨也需要有新品。
雖然,臨期店在試圖“擺脫”臨期商品“,但這并不意味著著,臨期店要完全取締臨期食品。某位行業人士就提到,其目的更多是將臨期商品作為引流手段,目的是吸引顧客進店,帶動其它產品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臨期店這一轉變,并不是因為臨期食品利潤低,好特賣項目經理曾提到,臨期食品毛利大概在30%左右,這一毛利在各零售品類中已經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臨期食品具有一定利潤,原因在于其采購價格極低,臨期食品大多以1折收購產品,即使以2-5折不等的價格折售給消費者,依然能夠維持一定利潤。
既然臨商品能賺錢,那么,為什么臨期店還要弱化臨期商品呢?這還得從臨期店的商業模式說起。
臨期店的窘境:難以規?;偁幈趬镜?/strong>
臨期連鎖店減少臨期品類占比,努力實現產品結構多元化的原因是,如果企業只做臨期產品,其難以實現規?;?,并且店鋪也難以形成真正的競爭壁壘。
臨期店無法形成規?;且驗樨浽礋o法實現規模化甚至無法形成穩定的供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臨期食品的貨源本身就具備隨機性,不同于常規商品可以和廠家實現計劃性、提前性供給,臨期產品的貨源主要有三個渠道:
大型連鎖超市保質期不在“允售期”范圍內的產品;
進口倉庫積壓產品,允售期難以上架超市的產品;
網購退貨,出現包裝破損或存在問題的商品被消費者退回,貨品流入折扣市場。
從臨期商品的進貨渠道可知,臨期商品的貨源是由市場決定的。借用某位行業人士的話說就是,有的產品這個月賣得不行,流入臨期市場的就多一些;下個月賣得好,臨期市場就可能沒有這款產品了。由此,臨期商品這一品類很難形成穩定的供給。
除了供給隨機性外,市場上也缺少有價值的臨期商品。某位臨期商品的招商員工曾提到,“頭部品牌的的臨期食品最具價值,但能夠進入大量臨期倉庫的,往往是不暢銷的產品,現在臨期店多了以后,頭部品牌的臨期商品供給明顯出現了不足。”
頭部品牌臨期商品少,也不難理解。一方面,頭部品牌商品管理細致且市場需求大,流入臨期行業的貨源本來就少。另一方面,產品流入臨期市場,也會影響到正價產品的銷售,品牌方擔心價格沖擊,也不會允許太多產品流入臨期市場。
除臨時食品品類限制難以實現規模化外,從企業自身的角度看,店鋪如果只定位臨期店,也會影響其競爭壁壘和業務價值。
在競爭壁壘上,價格優勢往往是零售店重要的競爭優勢。通常情況下,隨著企業門店密度的增加,企業會形成采購成本優勢,最終在消費者層面呈現價格優勢。但零期產品很難形成價格優勢,其產品售價不由采購規模決定,而是由臨期期限決定,臨期貨有效期剩2個月的和剩5個月價格完全不一樣。此外,臨期產品價格波動還會受到供貨商庫存情況、資金占用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價格波動性較大。這樣意味著,臨期店很難依靠門店規模在同業態中形成價格優勢。
而在業務價值上,臨期店如果只做臨期商品,只會被品牌當作固定的尾貨處理渠道,最終商鋪的價值有限。如果企業降低尾貨占比,往往能夠和品牌形成更深入的合作,產生更多的商業價值。如部分臨期店引進非臨期商品后,傳統產品往往看重其人流量,其產品為了能夠在臨期店上架,給予其一定的“推廣費用”。
那么,在去“臨期”后,相關企業如何更好發展呢?
臨期店如何脫穎而出?
從歷史經驗看,臨期店具有逆經濟周期屬性。放眼全球,各國臨期店也正是經濟換擋后,才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從這個角度看,我國也正處于臨期店也正面臨著發展良機,那么臨期店應該如何脫穎而出呢?
參考海外,海外臨期店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主要得益于兩個原因。
首先,正如我國臨期店所經歷的,實現產品結構多元化是臨期店發展壯大的必要之舉。參考臨期店唐吉坷德,按零售額計算,其已經成為日本第四大零售實體,而參考其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其產品結構也從早期100%的尾貨如今已降至25%。
雖然都在實現產品結構多元化,但海內外的路徑并不相同。按照某位行業人士的說法,國內臨期店是依靠臨期商品引流,之后通過高毛利品類,獲取更大利潤。
但海外不同,以唐吉坷德為例,其在產品結構多元化后,形成了全品類的價格優勢,并以自有品牌產品獲取高毛利。按照唐吉坷德員工的說法:“進貨便宜的(臨期食品),往高價賣。進貨貴的(常規產品),往低價賣。”在這一路徑下,公司形成了全品類的價格優勢,從而保證了充足的人流量。
而在此基礎上,公司通過開發自有品牌產品,提高毛利。公開數據顯示,唐吉訶德的自有產品占整體收入的10%,但是貢獻了整體近20%的毛利。如果從長周期的視角看,海外臨期店的產品多元化路徑可能更適合臨期店的長遠發展。
此外,精細化運營也是海外臨期店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精細化運營體現在臨期店的產品銷售、產品迭代等各個業務環節。
以產品迭代為例,與國內產品迭代被動跟隨臨期商品變化不同,海外臨期店則是根據市場熱點進行產品迭代,以唐吉訶德為例,其采購負責人會每天在線上檢查@cosme排行和評分(類似日本小紅書),挑選迅速升溫的產品進行采購,并且公司會以市場熱點產品為主體,捆綁其它低價產品,以產品混合的方式,降低售價,保證消費者以合適的價格買到熱點產品。
在當下的宏觀環境中,臨期店大概率能保持較好的發展。而行業內企業想要脫穎而出,需要在做好產品結構多元化的同時,實現精細化運營,以提升自身的確定性。
本文轉載自讀懂財經(ID:dudongcj),已獲授權,版權歸讀懂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CBNData行業社群會員免費招募啦!
人脈拓展 資源對接 情報分享 影響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掃碼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