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經濟真能迎風而上嗎?

圖片來源:unsplash
“明明很困,但怎么也睡不著了。”Andy如是說。
每每此刻,Andy便輕車熟路地拿起身旁的手機,隨機打開音頻APP,或是廣播劇,或是播客節目,抑或是音樂和相聲。伴隨著聲音的“催眠”,Andy不知不覺進入了夢境。
“聽”在Andy的世界里并不僅僅用于夜晚的睡眠陪伴。
在上下班通勤時,Andy邁入地鐵站的第一步就是帶上耳機:早晨聽取每日資訊,一天的工作就這樣開啟了,晚間則是來一段脫口秀或者音樂,伴隨著輕松的步伐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在運動時刻,Andy的耳機里總是各種聲訊節目,有歷史文化的情景演繹,有各類藝術的鑒賞解析,也有萬千商業資訊的解讀。
事實上,Andy的生活狀態并不是個例,音頻已成為眾多互聯網“原住民”必不可少的陪伴。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為5.7億人,預計到 2023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或將有望超9億人。
然而,聲音經濟真能迎風而上嗎?
“聲音經濟”迎風起
1877年第一臺留聲機問世讓聲音有了“安身之處”。在同一時期,電話、電磁錄音機的相繼出現,讓聲音得以跨越時間、空間的距離,進行復制與傳播。
此后,隨著傳播介質的日益豐富,也讓聲音的傳播效果更加清晰而立體。
在數字化浪潮下,互聯網與聲音碰撞出的火花,讓聲音的記錄與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在無線網絡與移動智能設備的加持下,一場「聲音革命」被引爆了。
成長期(2012年-2016年):伴隨著移動互聯的普及,開始相繼涌現出以蜻蜓FM、懶人聽書、喜馬拉雅為代表的在線音頻平臺,同時并分化出PGC和UGC兩種內容生產模式。大型商業平臺的出現也標志著“聲音經濟”在當代的誕生。
成熟期(2017年-2020年):這一時期在線音頻的用戶數量迎來了爆發,此時知識付費模式正逐漸興起。而伴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在線音頻也開始進入了全場景發展期。
如今,身處互聯網信息“大爆炸”時代的我們,時間和場景都極大程度的碎片化。如何高效利用起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和場景成為現代人的訴求,而這也讓聲音經濟站上了人們的需求風口。
據灼識咨詢報告顯示,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的收入從2016年度的16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0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66.9%,并預計于2026年進一步增長至1204億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為42.3%。
從消費端口來看,在線音頻訂閱的收入從2016年度的5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1年度的91億元人民幣,復合年增長率77.8%,預計2021年至2026年按49.6%的復合年增長率進一步增長。
2020年蜻蜓FM和荔枝共同占據了25.2%的市場份額,而到了2021年兩家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卻降至18.6%,一定程度上是新上線的各類在線音頻平臺,讓這個細分賽道變得更擁擠了。
但看似一片繁榮的“聲音經濟”真的是門好生意嗎?
無法掙脫的三道“枷鎖”
從頭部在線音頻如今的處境來看,聲音經濟是門好生意,但也是門難做的生意。
如今的在線音頻如同被捆滿“枷鎖”的巨獸,持續的燒錢掙扎換來“枷鎖”的一絲松動,但在掙扎的過程中,原本的“傷痕”卻在不斷擴大,而這一道道“枷鎖”已然成為巨獸難以擺脫的“夢魘”。
這第一道“枷鎖”便是高居不下的運營成本。
據喜馬拉雅招股書披露,喜馬拉雅的成本主要來源于與內容創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分成、內容成本、支付手續費、其他創新產品采購成本、帶寬成本以及薪金及福利成本。
優質內容作為引流的重中之重,在內容創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上,喜馬拉雅則不斷加碼。
第二道“枷鎖”則是難以培養的用戶付費習慣。
困于內容付費“枷鎖”的長視頻平臺愛奇藝,成立13年以來,直到2022年一季度才迎來首次季度性盈利,會員付費率為20.67%,月度平均單會員收入(ARM)為14.70元。但事實上,愛奇藝首盈利的背后是會員價格的提升與優質內容版權費用的收縮。
顯然,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是一場持久戰,短期內嚴重依賴內容付費的在線音頻平臺,很難撐起整個平臺的商業模式,這是第二道掙不開的枷鎖。
第三道“枷鎖”是困于自身。
在線音頻們可以說是成在聲音經濟,但同樣困也在聲音經濟。與眼球經濟不同,聲音經濟“聽”的特別屬性,導致其在廣告層面可拓展邊界非常小。與此同時,面臨著社交平臺、短視頻、長視頻、資訊平臺等大眾主流使用平臺的沖擊,在線音頻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分給其剩余的碎片化時間,即使拼湊起來也是極少的。
層層枷鎖致使如今的在線音頻們寸步難行,在線音頻們亟需尋找新的“利器”來沖破“枷鎖”。
擁抱新場景,聲音經濟的“造血”計劃
Strategy inalytics的報告顯示,2019年,蘋果公司售出近6000萬臺AirPods,占據了無線耳機市場71%的份額。2020年、2021年,全球無線耳機銷量持續增長,耳機的品質和普及度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攀升,而它背后,不僅僅是音樂,更需要海量多種類型不同領域聲音內容的供應。
智能音箱是另一個熱門的聽覺智能硬件。根據IDC發布的(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出貨量達到4589萬臺,同比增長了109.7%。中國智能音箱的銷量接近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成為增長最快速的智能音箱市場。
喜馬拉雅終于意識到,智能硬件的重點不是一個硬件,而是內容的入口,是生態是未來。
與此同時,三管齊下:吸引優質用戶作為平臺核心伙伴,從而不斷為平臺派生優質內容;與下游的智能家居、汽車、手機等廠商合作,實現家里、路上和車上三個場景的有效觸達;與國內智能硬件市占率最高的百度、阿里、小米、華為合作,共同把聲音經濟的蛋糕做大。
這點在招股書上也有顯示,2021年,其合計平臺上的月平均活躍用戶超過1.5億,其中包括智能音箱、車載音箱場景下的用戶0.49億,以及第三方應用上的用戶1.03億。喜馬拉雅已經在為特斯拉中國、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奧迪、吉利、比亞迪等74個汽車制造廠商通過預裝設備提供車載音頻內容。
眼下,音頻平臺們正在積極探索新的商業增長曲線,聽覺空間開始從居家場景向乘用車等方方面面進行延伸。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曾認為“空間是權力的容器,空間是權力實施的媒介,空間的歷史是權力的歷史〞。
科技和商業的力量在助推聽覺空間擴大,而“耳朵經濟〞要想不僅僅將自身局限于音頻內容的生產交換之中,而是充分利用人們對聽覺的豐富需求開展多元的產業發展,移植自身已有的內容資源和技術優勢給廣泛的智能硬件廠商,或許能為“枷鎖”重重的在線音頻市場走出新的發展曲線。
“因為身體的原因,最近兩周一直在家養病,說實話聽音頻真的太輕松了,閉上眼睛,不用碰手機,聽著聽著就睡著。在線音頻大概也是我最近養病在家的一味良藥。”Andy感慨道。
在“懶人經濟”和多場景碎片互動之風興起的當下,聲音經濟似乎又一次被推向了風口浪尖。但制約其發展的枷鎖依然存在,如何揚長避短,迎風而上,考驗的不僅是在線音頻平臺們的經驗和堅持,更多的是創造性的變革和新方向的選擇。
“話說我又續充了一年的會員,打完折好便宜啊。”Andy笑著說。
8月24日,CBNData歷時5個月、攜手27家數據研究機構、集合5031位受訪者、匯聚100+專家意見、沉淀【23萬字】的《2022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正式發售!
此外,掃描下方二維碼,還可進入專屬社群,領取10元白皮書直減券,解鎖群友專享價。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