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自然理念的Aesop成立于1987年,憑借小眾文藝的風格和較高端的品牌定位在國內收獲了一大批忠實擁躉,其標志性的深棕色包裝和說明貼標至今仍是許多護膚品牌致敬與模仿的對象,極富個性的本土化店面設計也開創了一股潮流,被視為性冷淡護膚文化的鼻祖之一。除了品牌風格的獨特性,Aesop旗下橫跨護膚、身體護理、香氛和家居的品類也迎合了時下美妝市場的流行趨勢,并成為美妝巨頭最渴望補充的產品品類。從2012年開始,The Body Shop、雅芳等品牌的母公司Natura&Co多次對Aesop的股權進行收購,直至2016年將Aesop徹底收入囊中。Aesop被Natura&Co收購后一直表現亮眼,營收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其中2018年和2021年增速都達到了50%及以上。Aesop 2022財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4.7%至27.19億巴西雷亞爾(約合36億元人民幣)。目前,品牌在全球擁有269家實體店,比2021年增加22家。此前品牌稱2025年銷售額目標為10億美元。在Aesop全球零售網絡的擴張計劃中,中國無疑已經成為最大戰略市場之一。去年11月,Aesop在上海東平路沿街的洋房中,開設了中國內地第一家實體店,占地308平方米。緊接著在一個月后,Aesop中國內地第二家店落地上海新天地石庫門。兩店齊開被認為是該品牌對中國市場的巨大信心所在,尤其是東平路首店從店鋪設計到服務品質上都因該品牌獨特的標準而引發市場關注,該店一度出現了排隊現象。據時尚商業快訊獲悉,Aesop還在中國其它城市醞釀開店計劃,并持續擴張中國本地團隊。與Aesop的高歌猛進相反,母公司Natura&Co集團卻因疫情影響和多品牌并進的困局而表現不佳。期內Natura&Co凈收入同比下滑9.5%至363.50億雷亞爾(約合人民幣475億),歸屬于控股股東的凈虧損大幅度下滑372.9%至28.60億雷亞爾(約合人民幣37億)。出于為其股東提供更多價值并為公司擴張積攢進一步資金的目的,去年10月Natura&Co就曾開始研究在美國首次公開募股或將Aesop分拆的方案。有分析認為,Natura&Co選擇了一個良好的時機,該公司既吃進了Aesop此前十年的發展果實,也在品牌最佳成長期的高點脫手。Natura&Co放手,無疑給覬覦稀缺標的Aesop的巨頭帶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這也帶來了歐萊雅、資生堂、LVMH和歐舒丹等巨頭競標者名單。所有人都希望借助Aesop來繼續拓展在高端美妝和小眾生活方式領域的布局。高達174億人民幣的這筆收購被估測為歐萊雅歷年來最大的一筆收購案。2018年,歐萊雅收購韓國品牌3CE,2020年收購日本藥妝品牌Takami和Thayers Natural Remedies,2021年收購Youth to the People,2022年收購Skinbetter Science。縱觀近五年的收購歷程,歐萊雅幾乎沒有大型并購的記錄。這并非由于集團無意擴張,而是市場對于小眾高端美妝品牌的搶奪日趨白熱化。去年6月,正當市場以為Byredo落入歐萊雅囊中已是板上釘釘時,西班牙集團Puig發布聲明宣布將收購香水時尚品牌Byredo的多數股權。自2019年以來,瑞典小眾香氛品牌Byredo已在中國內地開設出4家門店,在中國市場小眾香氛熱度最盛的幾年內積累起了不俗的口碑和知名度。幾個月后,錯過Byredo的歐萊雅集團宣布對本土高端香水香氛品牌聞獻DOCUMENTS進行少數股權投資。即使面臨買“貴”了的質疑,已經經歷了收購Byredo失利的歐萊雅,在Aesop收購上顯然容不得二次失敗。
投身于大集團的Le Labo并未喪失自己獨特的調性,其仍舊以較為緩慢的節奏一步一步占領市場,并逐漸擴大對集團的貢獻。根據雅詩蘭黛集團2022年財報,Le Labo、Jo Malone以及Tom Ford Beauty均實現了強勁的兩位數增長,帶動香水板塊實現30%的超強業績增長。鑒于中國消費者對于Le Labo的追捧,中國市場或將成為品牌開啟新一輪強勁增長的動力。據悉,Le Labo國內首家門店將落地上海新天地北里,該址此前為石庫門屋里廂博物館的一樓和二樓,裝修面積為338.81平方米。僅隔30米的Le Labo中國首店和Aesop中國第二家精品店,昭示著兩家化妝品巨頭在小眾美妝香氛市場的戰爭,一觸即發。隨著消費者對個性表達需求的愈發旺盛,大眾美妝品牌表現已經日益疲軟,各類專注細分市場的小眾品牌大有取代主流商業品牌之勢。根據青眼數據,超過72%的中國跨境購物消費者對海外小眾特色品牌感興趣。為保留自身獨特的風格特質,這些小眾品牌往往在擴張方面保持謹慎,因此擁有出色市場表現的小眾品牌極為難得,這也就解釋了為何Byredo和Aesop們遭到了資本們的哄搶。不過對于這些小眾品牌來說,資本入注也帶來了一場巨大的博弈。今年以來,法國高端沙龍香水品牌歐瓏Atelier Cologne在國內多個商場撤柜,盡管歐萊雅集團隨后回應稱品牌未來依舊會對線下精品店投入更多,但退出多個知名商城仍然被市場認為是品牌發展承壓的結果。2017年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瓏曾經憑借小眾的定位很快就擁有了一批擁躉,但在資本運作下過快的擴張速度稀釋了品牌原本的獨特性,逐漸疲軟的產品力最終導致品牌不敵Byredo、Diptyque、Creed等一眾沙龍香的新面孔。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在巨頭與小眾高端品牌結合后,真正的挑戰才真正開始。極具個性的Aesop如何與以快節奏擴張著稱的歐萊雅進行融合,品牌是否失去獨立性而轉向商業化,這些問題都牽動著品牌萬千忠實消費者的心情。
法國高端沙龍香水品牌歐瓏在國內多個商場撤柜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傳統美妝巨頭,更多私募基金也開始對小眾高端美妝品牌表示垂涎,而代表獨立決策的小眾品牌究竟如何與本質追逐規模復利的資本進行融合,這也帶來了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行業問題。此次Aesop收購案中一個插曲是中國資本的現身,春華資本在最后階段下場與歐萊雅競購Aesop。春華資本由知名經濟學家、曾任高盛集團合伙人兼大中華區主席胡祖六成立于2010年,是立足中國的全球性投資管理機構,也是中國私募基金行業時間最久、規模最大的機構之一。運營超過20年的春華資本投資項目覆蓋消費、企業服務、科技、醫療等各個賽道的近百家企業,包括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快手、菜鳥網絡、蔚來汽車、螞蟻集團等,管理資金規模已經超過1000億人民幣。春華資本近些年來更專注于互聯網超級獨角獸的后期投資,此前在美妝消費領域的投資記錄相對空白。不過該公司可能正醞釀著對奢侈時尚和美妝領域的全面布局。事實上,春華資本早在去年就已經通過SPAC形式將觸手伸入了奢侈品行業。去年1月,納斯達克官網發布消息稱,春華資本成立其第一家SPAC公司Primavera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oration,該公司將以PV.U的股票代碼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募集3.6億美元,并購標的聚焦于業務重點布局在中國的消費領域公司。僅僅2個月后,法國奢侈品牌Lanvin母公司復朗集團就宣布,將通過與投資管理公司春華資本旗下的SPAC公司合并的方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SPAC公司的全稱為特殊目的并購公司,但其并無實際業務,“特殊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合并促成標的公司的上市。由于沒有實際經營活動,SPAC公司的上市手續簡單許多,寬松的監管加上較低的設立成本,使得這種“先上車后補票”的創新方式在近兩年受到了持續的關注。對于有著上市野心,但可能受制于公司規模的復朗集團而言,春華資本旗下SPAC公司的存在,不僅能使得集團在3至6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并購上市,發起人分攤近半的承銷費用,也能減輕其上市負擔。去年12月,復朗集團與Primavera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完成業務合并,集團以交易代碼“LANV”正式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
根據最新發布的2022年財報顯示,第四季度Galénic、Eve Lom和Dr. Wu三大高端護膚品牌合計收入同比增長73%,年度凈收入更是同比大漲99%。得益于高端護膚品類的強勁增長,集團在2022財年第四季度,實現自2020年上市以來的首次Non-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盈利,錄得凈利潤3468萬元,凈利潤率為3.4%。全年凈總收入為37.1億元,虧損進一步收窄,較去年同期收窄46.9%。在本土美妝集團以外,原本作為美妝服務商的Ushopal也開始資本布局。Ushopal集團成立于2015年,為海外高端美妝護膚品牌提供在中國市場的全戰略服務,包括中國市場運營管理、本土化品牌形象打造、渠道構建、產品組合等。目前,集團已獨家運營超過15個國際小眾高端美妝品牌,其中包括奢侈美妝品牌Chantecaille 、西班牙高端護膚品牌Natura Bissé 、日本奢侈美妝品牌Suqqu、法國小眾沙龍香水品牌Juliette Has A Gun等。去年10月,集團正式宣布收購英國奢侈護膚品牌ARgENTUM,完成了從獨家運營代理到品牌所有者的轉變。不僅如此,Ushopal還打造了國內知名的新奢美妝集合店Bonnie&Clyde,接連入駐上海興業太古匯、靜安嘉里中心、K11等多個高端商圈。背靠強勢崛起的本土美妝市場,國內資本已經不滿足于停留在參與者的位置,更想以所有者的身份分得全球美妝市場的一杯羹。巨頭蠶食市場的同時,新的力量也在集結。本文轉載自LADYMAX(ID:lmfashionnews),已獲授權,版權歸LADYMAX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