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經濟”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有望成為下個“朝陽產業”。

圖片來源:unsplash
時值重陽節,在這一登高賞秋、敬老愛老的傳統節日,老年群體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銀發經濟”前景幾何?引發業內熱議。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而到2022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8億。
2022年,我國還出現自1962年來首次人口凈減少的情況,疊加老齡化趨勢,給我國的養老問題提出了諸多挑戰。但與此同時,與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相伴而生,“銀發經濟”有望成為下個“朝陽產業”。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銀發經濟課題組曾做出預測,在人均消費水平中等增長速度背景下,2035年銀發經濟的規模為19.1萬億元,占總消費比重為27.8%,占GDP的比重為9.6%,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總消費將在2018年~2035年顯著增長。
如果將時間軸再拉長,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數據,2014年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消費規模將從4萬億元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既覆蓋醫藥、地產、金融等傳統領域,也涉及機器人、可穿戴設備、腦機接口等新興科技領域。
面對這一廣闊市場,近年來我國圍繞相關領域制定了諸多扶持政策。
2011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從物質、精神、服務、政策、制度和體制機制等方面打好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2021年,《“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出爐,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上述規劃指出,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發展壯大老年用品產業,加強老年用品研發制造,大力開發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鼓勵國內外多方共建特色養老產業合作園區,培育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
以高齡老人更專注的“康養領域”為例,近年來各類企業積極布局,養老領域新進入企業主要包括四類:央企/國企類如中康養投資、蘇州康養集團,險資類如友邦人壽、招商信諾人壽等,房企類如星河灣集團、佳明集團,以及格美集團、九芝堂等。
但是,養老產業具有“投入多、產出低,周期長、風險高、回報慢,盈利弱”等特點,養老行業用地難、融資難、盈利難等痛點依然存在,醫養融合、醫保異地結算、長護險互認、以及養老結構性方面等問題尤為突出。
近日灼識咨詢、北京大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銀發經濟藍皮書》也指出,中國康養行業目前仍存在基礎設施供應不足、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養老痛點集中于就醫服務、適老化設施等方面,為更好應對進入老齡化加速期的社會,全方面適老化改造迫在眉睫。
藍皮書建議,傳統的“9073”養老模式重點在于滿足老年人的獨特需求,但這種方式成本高昂、服務覆蓋面有限,未來的養老服務模式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通過科技化的運營模式,結合科技適老化產品,把效率和質量放在首位,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今年上半年,在老年市場相關領域獲得融資的,也多為各類泛科技企業。據老年行業商業資訊平臺AgeClub統計,2023上半年,老年市場相關融資事件總計25件,其中醫療及健康管理、康復護理及輔具、養老照護服務三大類別總計19件,占比76%。
AgeClub表示,投資機構的關注重心有三點:“投早、投小、投科技”成趨勢,技術創新型企業最受資本青睞;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是核心,數字化慢病管理、智能康復機器人、智慧養老等領域投資興盛;更關注企業長期發展力,重視商業模式創新。
本文轉載自第一財經,已獲授權,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