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徙,總在中國農歷新年之際如期而至。

圖片來源:Unsplash
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徙,總在中國農歷新年之際如期而至。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預測,2024年春運大約有90億人次出行,相當于中國總人口的6.4倍。
其中80%是自駕出行,72億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剩下20%屬于傳統營業性運輸,包括鐵路、公路、民航、水運,合計約18億人次。
看似夸張的數字背后,首先是統計口徑的變化。
一位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對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隨著出行方式的多元,春運的統計口徑逐步擴大,近兩年先是新增納入私家車、跨區域網約車,再從高速公路擴大到普通國省道,因此整體出行人次、自駕出行人次相比此前都有明顯提升。
出行方式的變遷,見證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鐵路和民航發送旅客數量在逐年遞增,自駕、跨區域網約車等多元化出行方式也隨之興起。
春運,就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出行史。
90億人次出行,怎么這么多?
打個比方,一個人從北京過年回老家,首先往返就是兩人次出行,期間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旅游度假,每跨城一次,又新增了兩人次的出行,因此,出行人次往往是人數的幾倍。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預測,2024年的春運數據大約是90億人次,相當于中國總人口的6.4倍,就是這個道理。
90億人次的春運,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統計口徑擴大。
一位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對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從2023年開始,交通部的統計方法發生變化,以往只統計交通部登記在冊的營運車輛,如今將私家車、跨區域網約車都新增納入統計范圍,引入了“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的新概念,因此整體出行人次相比此前有明顯提升。
私家車、跨區域網約車成為春運的重要力量。滴滴提供給出行一客(ID:carcaijing)的數據顯示,跨城、異地用滴滴的出行需求上漲顯著,同比2023年上漲48%,同比2019年上漲80%。十大熱門場站主要分布在廣州、北京、長沙、成都等地,用戶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五線城市流動的特征明顯。
隨著出行方式的變遷,原有的統計方法不能完整反映出行結構,近兩年春運的統計口徑逐步擴大。
根據《中國交通報》報道,2023年春運之前,客流僅統計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的營業性客運量;2023年春運首次引入“人員流動量”概念,在營業性客運量基礎上,將全國高速公路小客車人員出行量納入春運客流統計范圍;2024年春運進一步擴大統計口徑,引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概念,將普通國省道小客車人員出行量增列其中。
因此,90億人次的春運,不是狹義的過年返鄉,更是國際間、城際間、城鄉間商務、旅游等跨區域人員流動規模的總和。
80%是自駕出行,怎么理解?
這同樣是因為統計口徑的擴大。上述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對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介紹,今年春運開始統計私家車、跨區域網約車的出行人數,這部分運量是營業性公路客運的一倍以上,帶動自駕出行的占比從2023年的66%直線攀升到2024年的80%。
但對比同口徑數據來看,也能說明自駕的群體越來越大。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整理2024年非營業性小客車人員出行發現,同比2019年同期增長較大,尤其在春節前兩天(2月8日)起,同比增長均在40%以上,甚至2月17日同比增長95.4%。
公安部數據顯示,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35億輛,全年新注冊登記汽車2456萬輛,新注冊登記量已連續10年超過2000萬輛。
租車市場的漲幅頗為搶眼。滴滴租車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后,滴滴租車的訂單同比2023年增長632%。平均租車平均時間達4.7天,訂單量最高的城市為成都、廣州、北京和西安。
順風車也是春運的出行方式。哈啰順風車提供給出行一客(ID:carcaijing)的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以及鄭州、濟南等省會城市,人口向周邊城市遷徙的趨勢尤其突出。搭上老鄉的順風車回家過年,不光免去了大包小包轉車的勞碌,也直接帶動全國核心城市順風車需求量漲幅普遍超過100%。
72億人次自駕出行,高速公路堵車也越來越常見,尤其一旦遇到惡劣天氣,很容易導致大規模的擁堵。
比如今年春運期間的湖北凍雨,就導致長達幾十小時的高速擁堵;在海南的進出島必經之路,也出現長時間的排隊等待。面對出行新趨勢,交通部門、應急管理部門都需要加強應對。
十年春運,有什么變化?
從時間刻度來看,扣除疫情影響,2015-2019年的春運出行人次基本穩定在28-30億,而到了2023年,總人次上升到47.33億,漲幅超過50%。
這是因為統計口徑的變化。交通運輸部在2023年春運首次引入“人員流動量”概念,在營業性客運量基礎上,將全國高速公路小客車人員出行量第一次納入春運客流統計范圍。
2024年春運的大幅增長同理,根據交通運輸部《客運統計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擴大統計口徑,將普通國省道小客車人員出行量增列其中。
統計數據在變,有一些趨勢恒定不變——公路出行一直都占春運的絕大多數。
2014年至2019年,公路營業性客運量占比超過80%,是春運出行的絕對主力。鐵路排名第二,客流占比為12%左右。
但公路出行的具體方式已經悄悄改變,長途客運減少,私家車增多。近年長途大巴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尤其是2020年以來,營業性公路客運受到了較大影響,與之相對應的,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呈總體上升趨勢。
人們對于出行安全性、私密性、便捷性的需求明顯增強,自駕出行需求愈發強烈,一家人、一輛車成為春運旅途中常見的景象。
出行方式的變遷,見證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一客(ID:carcaijing)發現,在2014年到2019年,鐵路和民航發送旅客數量在逐年遞增,鐵路從2.66億人次增至4.1億人次,民航從0.44億人次增至0.73億人次。
同期,公路發送旅客數量逐年遞減趨勢明顯,從32.6億人次降至24.6億人次;水運則保持穩定。
疫情之后的2023年,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分別發送旅客3.48億、11.69億、2245.2萬和5521.4萬人次,分別比2022年同期增長37.5%、55.8%、37.1%和38.7%,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5.5%、47.5%、55.1%和75.8%。
熱鬧的2024年,截至2月16日,春運前22天全國已經有50.92億人次人員流動。隨著更多人踏上旅途,春運里的中國出行史還在繼續書寫。
本文轉載自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已獲授權,版權歸出行一客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