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透支,創新缺位,不止是華熙生物。

圖片來源:unsplash
2025年3月,華熙生物創始人趙燕一封措辭嚴厲的全員信震動行業。
信中直指企業三大癥結:增長失速、轉型陣痛、官僚主義。這封“刮骨療毒”的宣言,不僅暴露了“玻尿酸女王”的危機,更折射出國貨美妝行業的集體困境。
用德魯克的管理哲學審視:“企業只有兩件事——創新與營銷。”而當下國貨美妝的困局恰在于此:營銷透支,創新缺位。趙燕的一封內部信,撕掉了化妝品行業的遮羞布。
創新還是營銷?
“企業管理只有兩件事——創新與營銷。”——彼得·德魯克
《管理》一書中,德魯克進一步解釋道,企業有且只有一個中心、一個出發點——顧客,企業是由顧客在購買產品或者服務時所滿足的欲求界定的。
因此,一個企業要做的就是滿足顧客的欲求,可能是顧客在看到滿足這種欲求的方式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的,這種欲求也可能從來都不存在,直到有商業行為創造出這種欲求,以上商業行為創造出了顧客,而顧客反過來決定了企業是什么。
最后,企業滿足顧客欲求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營銷,即在現有市場上深入了解顧客,讓產品或者服務適合他的需要,從而自己實現銷售;另一種是創新,即在擴張經濟中,通過提供更好的、更加經濟的產品或服務,讓客戶滿足。
然而,國貨美妝的困局恰在于此:營銷透支,創新缺位。
在過去十年國貨美妝的增長敘事中,社交媒體和直播電商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國貨美妝借二者以“低成本流量撬動數倍收入”的杠桿戰術實現了彎道超車。其中,完美日記借小紅書種草崛起,花西子憑借李佳琦直播間封神,韓束依靠短劇收入暴增,華熙生物旗下的潤百顏、夸迪也通過抖音狂攬40%的GMV。
而當巨量的供給涌入直播間,市場上所謂的新產品們相似性極高,行業集體被推著正面“偏科”問題——營銷費用率普遍超40%、研發投入卻不足3%(國際巨頭歐萊雅2023年研發占比3.6%)。
創新的長期缺位,使其供給產品的的邊際收益驟降,流量杠桿效應消失殆盡。
當國貨美妝企業們面臨營銷 or 創新的的選擇,集體選擇天平的一邊時,就注定了營銷與創新乘數效應的重構:少數派如巨子生物因創新被市場給予高估值;而此次強調“走到第一線”和“刮骨療毒”的華熙生物則呼應了行業發展進程的一種必然。
觸底、觸底、再觸底
企業往往被既有業務捆綁,難以為新的增長點分配資源。——克里斯·坦森
是甘于平庸?還是迎頭趕上?這是華熙生物曾無數次面臨的抉擇,從外界看來的種種看似矛盾的動作,如今復盤而來竟如此合理,或許今天華熙生物整頓的決心,就是在那一次次“硬撐”中集聚而來的。
2023年4月的一個業績會上,華熙生物創始人炮轟重組膠原的發言曾被市場反復回味,趙燕宣稱“膠原蛋白在護膚品上只是個概念,因為吸收不了,膠原蛋白是沒辦法對正常皮膚起效的;而注射領域因為維持時間短,也不會被消費者所接受,尤其資本市場都覺得膠原蛋白今后存在什么替代,我覺得不可能。”
事實上,人前發言表現有多鎮靜,背后布局就透露出其有多驚慌:
在發言前一年的時間(2022年)里,華熙生物先收購了益爾康51%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正式進軍膠原蛋白產業領域;隨后,又發布了膠原蛋白產品,主要包括動物源膠原蛋白、重組人源膠原蛋白、水解膠原蛋白(肽)三款產品,針對性滿足醫療、食品、再生醫學等不同領域需求。
可惜的是,過去華熙生物在重組膠原領域的嘗試很難說得上成功,2022年主營重組膠原的巨子生物收入增長52.32%到23.64億元,而同期華熙生物相關收入占比不足5%,總收入更是同比下降4.45%至60.76億元。
而今,華熙生物的市值已不及巔峰時刻的六分之一。
很顯然,資本市場和華熙生物都清楚,重組膠原的猛烈攻勢,是沖著在護膚和醫美領域都有廣泛應用的透明質酸來的。畢竟,重組膠原當下強調的提純數據,透明質酸在十多年前(2012年)就已經講爛了,而提純率達到99%后,作為引領者的華熙生物也很久沒有講出新的迭代故事了。
眼看重組膠原高樓起,眼看透明質酸勢能消退,陷入創新困境的華熙生物開始在營銷上下功夫。
2019年-2023年,華熙生物營銷費用翻了五倍,營銷費用率從27.65%增長至46.78%,期間曾一度接近50%。華熙生物的產品流連于范冰冰、薇婭、李佳琦直播間,業績表現卻在觸底、觸底、再觸底:
2月底,華熙生物發布2024年業績快報,實現營業收入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0%;歸母凈利潤1.64億元,同比下降72.27%,公司將業績下滑歸因于護膚品市場競爭激烈,功能性護膚業務發展不及預期上,順帶著透露還能更低——“2025 年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有望觸底”。
而產品復購率還沒來得及在財報中展示,華熙生物的后院就先起了火,短期內的發展方向調整,造成了資源分配的迅速變化,引致一系列的內部問題。從之前枝繁繁事件中提及的職場霸凌、到我們看到內部信對腐敗問題的言辭激揚,內斗不斷加劇。
不止是華熙生物
如果大家的精力都耗費在捍衛利益上面,那么誰也不會有時間、資源或者意愿去充分開拓今天,更不用說去探索明天。
華熙生物的深度調整開始于兩年前,2023年華熙生物重點調整組織架構,2024年梳理公司流程,期間伴隨了大規模的管理人員變動。據青眼統計,2024年華熙生物就有多達6起管理人員職位的的變動,包括馬守偉、王勇志、劉愛華、欒貽宏四位核心技術人員,以及財務總監欒依崢和夸迪主理人枝繁繁。
2025年初,推動透明質酸產業化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首席科學家郭學平,也從公司退休。如今,華熙生物將再次掀起的反腐行動,預計會迎來新一輪權力洗牌。
華熙生物內部出現的權利斗爭,在美妝行業并不算個例。趙燕撕掉的,其實是整個化妝品行業的遮羞布。
國貨老牌上海家化,國企改制背景下,掌舵人葛文耀親自挑選引入中國平安,雙方在股權激勵、地產處置、品牌投資等方面矛盾頻出,最終葛文耀無奈退休。
之后上海家化的職業經理人時代延續至今,謝文堅、張東方、潘秋生、林小海先后出任上海家化總裁。11年4次換帥,平均任期不足3年,每次更換話事人都意味著一次人員換血,但卻始終沒能扭轉頹勢。
早前,上美集團傳出的AI革命下的裁員風暴,也預示著技術革新也預示著將直接沖擊原有權力結構;還有近期發生的是美妝新勢力博樂達品牌與代理商的權斗,連續3個月斷貨至影響運營,直至2月品牌退市,傷及品牌口碑。
……
公司創始人權威與職業經理人體系的沖突,資本運作與短期業績的矛盾,抑或是技術革新與傳統部門的資源爭奪,都在美妝這個迅速崛起的行業中不斷發生。歷史從不重復,但總在押韻,這些看似不同的矛盾,所折射的都是企業面臨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的抉擇。
正如劉慈欣在《三體》中警示的那樣:“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華熙生物給我們的啟示是:越是在企業成功之時,越是認真思考“我們的企業是什么”這個問題的重要時刻。
只有童話故事才會以這樣一句話結尾:“他們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擁抱直播間GMV,還是拆解實驗室里的分子式”的疑問,本該伴隨著美妝企業整個生命周期。
本文轉載自卿照(ID:qingzhaomeizhuang)已獲授權,版權歸卿照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火熱預售中,228元包郵到家!
過去一年,全球消費市場在經歷經濟波動的挑戰與技術迭代的帶來的機遇與變革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在整體增速放緩的表象下,大量結構性機會仍待挖掘。當前,企業既需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又需布局長期價值,面臨的挑戰難度加碼。順應趨勢、重塑心力,將會成為消費企業的核心戰略。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