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轉型之下,晉江“小城大生意”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有兩個晉江:一個晉江文學城專門生產‘霸總’,另一個福建晉江專門生產真霸總。”
這雖然是段子,但“晉江遍地是老板”確實不假。
你可能想不到,這個占地僅6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剛過200萬的小城,聚集著5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5000億元。全市各類經營主體達30萬戶,平均六七個人里就有一位老板。
一般來說,一個地方專注做好一個產業已經不容易,比如深圳做電子、義烏做小商品、景德鎮做瓷器。但晉江打破了這個規律,“晉江造”幾乎涉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是“中國鞋都”,全國每五雙運動鞋就有一雙“晉江制造”;它也是“中國傘都”,全國每三把傘就有一把產自這里……它一共擁有“中國拉鏈之都”、“中國體育之都”等16個國字號區域品牌,形成了1個年產值超3000億元(鞋服)、1個超千億元(紡織)、2個超500億元(建材、食品)、2個超300億元(智能裝備、醫療健康)產業集群。
在這么多產業中,離我們生活最近且名氣最大的,當數鞋服和零食。
鞋服有安踏和特步這樣從家族企業成長為百億級巨頭的企業。零食則有雅客等國民品牌,經典的“yake”logo陪伴了無數人的童年,“甜蜜時刻,總有雅客”的廣告語讓人至今記憶猶新。
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兩個產業,卻在同一個地方做得風生水起。深入了解后你會發現,它們的發展路徑、應對挑戰的方式,竟有著驚人的相似。
我們將以這兩個產業為例,探尋晉江產業崛起的內在邏輯。這不僅是晉江的故事,或許也能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啟示。
鞋服+零食,為什么扎根晉江?
要理解為什么鞋服和零食能在晉江扎根,得先了解:這兩個產業到底需要怎樣的土壤?
鞋服和零食雖然產品不同,但對生產條件的要求有很多共通之處。
鞋子依賴工藝和設計,零食講究配方和品控,靠的都是經驗積累和精細管理。同時,鞋子的縫制、零食的包裝,都離不開大量人工。
也就是說,它們既有一定技術門檻,又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既不會因為太簡單而沒有競爭壁壘,也不會因為太復雜而難以起步。
這正好契合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晉江。這里人力資源豐富,當地人勤勞肯干,學習能力強,自古又有手工業傳統,從家庭作坊轉向現代工廠并不難。
親親食品的創始人吳火爐就是典型例子。1985年,23歲的他只身北上,買回一臺面粉機,辦起了村里第一家面粉廠。從面粉廠到后來創辦親親食品,這種從基礎制造業起步的路徑,在晉江并不少見。
更重要的是,鞋服和零食都屬于快消品范疇,消費者購買頻次高,市場容量大,對企業的成本控制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晉江恰好地處沿海,交通便利,無論是原材料進口還是產品出口,都有天然優勢。特別是對于零食產業,很多原材料需要從外地采購,便利的交通條件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時,氣候條件既適合鞋服制造(濕度適中,有利于皮革加工),也適合零食生產(溫度穩定,有利于食品保存)。
但僅僅有基礎條件還不夠。國內同樣具備類似條件的地方有很多,為什么跑出來的偏偏是晉江?
關鍵在于晉江企業家們普遍具備從市場細節中捕捉機會、快速轉向的能力。
安踏創始人丁世忠就是典型代表。1980年代,丁世忠的父親開始替國外品牌做代工,17歲的他帶著晉江產的運動鞋赴北京推銷,卻發現,同樣質量的晉江鞋貼牌后售價翻了好幾倍,而自家無品牌鞋僅售20元,由此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于是創立了安踏品牌。
雅客創始人陳天獎同樣如此。1983年,21歲的陳天獎當起了食品經銷商,靠著將福建的糖果罐頭賣到內陸省份賺到了第一桶金。但十年的貿易經驗讓他發現,純粹的貿易生意上限太低,只有做品牌才能掌握定價權。1993年,他轉行做實業,創立了雅客食品。
最后,不得不提政策因素。晉江能成為兩個產業的聚集地,也得益于當地政府的前瞻性政策。
改革開放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晉江作為沿海地區較早享受到了這一政策紅利。晉江地方政府也為企業在土地使用、工商注冊、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實實在在的支持。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鞋服和零食扎根晉江的清晰邏輯:有匹配的產業基礎,有企業家們敏銳的市場嗅覺,還有政策的關鍵托舉。三者疊加,造就了這兩個產業在同一座小城同時繁榮。
靠央視廣告+渠道,做大做強
扎根只是起點。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從小作坊成長為全國知名品牌?
1990年代,當晉江企業開始從代工轉向品牌時,它們面臨幾乎一樣的發展難題:品牌如何打響?銷售網絡如何建立?成本優勢如何保持?
有意思的是,鞋服和零食企業走出了極其相似的路徑。
在那個信息傳播渠道有限的年代,央視廣告成了一個直接、高效的解決方案。
安踏是第一個“吃螃蟹”的。1999年,安踏請孔令輝代言,并在CCTV-5密集投放廣告。那個年代,大部分企業對體育營銷的理解還停留在贊助比賽的層面,很少有人想到簽約運動員做代言。但這一仗,安踏賭贏了,品牌知名度隨著“我選擇,我喜歡”的廣告語迅速傳遍大江南北。
此后,特步、361°、德爾惠、喜得龍等紛紛跟進,形成了一個壯觀的“晉江軍團”。
零食企業很快學到了精髓。2003年,雅客推出V9維生素糖果后,在央視投放“甜蜜時刻,總有雅客”的廣告,配合明星代言,廣告播出僅5天,就打開了全國市場。
這種模式后來被全國很多企業效仿,但晉江企業是最早的實踐者。
品牌有了,還得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里。這個問題比想象中復雜。1990年代的中國,物流基礎設施還很落后,而且運輸成本高昂,對于單價不高的消費品來說,物流成本往往占到售價的很大比例。
晉江企業的做法是,建經銷商網絡。
安踏在1991年成立時就確立了“區域獨家代理制”,早期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快速將銷售網絡鋪向全國。但隨著規模擴大,新問題出現了:如何確保全國經銷商按統一標準經營?
安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覆蓋全國的、標準化的經銷商管理體系:店面裝修有標準,產品陳列有規范,促銷活動有模板。其他晉江鞋服企業也紛紛跟進,建立自己的標準化管理體系。
零食企業也采用了類似的“大經銷商”模式。達利集團創始人許世輝,就通過與各地有實力的經銷商深度綁定,快速建立起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雅客等企業也都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的產品在短時間內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商超貨架上。
品牌有了,渠道通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市場,第三個挑戰來了:如何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優勢?
晉江企業的答案是:產業鏈整合。與很多企業追求大而全不同,晉江企業的產業鏈整合更加務實。他們不是什么都要自己做,而是重點控制那些對成本和質量影響最大的關鍵環節。
比如安踏重點投資了鞋底生產和最終組裝環節,但對于一些標準化程度高的輔料,仍然選擇外部采購。361度則是鞋類自產為主、服裝外包主導。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既控制了成本,又保持了靈活性。
零食企業的做法更精準,可以概括為“抓兩頭放中間”。所謂“抓兩頭”,就是牢牢控制研發與標準。達利食品高度重視配方專利保護,嚴守核心技術。這些企業明白,只有掌握了技術標準,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所謂“放中間”,就是把分銷、配送等環節外包出去。比如,達利讓經銷商承擔更多的分銷職能。
這種“輕重結合”的模式,能夠讓晉江企業快速擴張,同時保持較高的資本回報率;當市場需求快速變化時,又可以迅速調整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而不用擔心固定資產的拖累。
從品牌營銷到渠道建設,從產業鏈整合到成本控制,晉江的鞋服和零食企業做大做強的路子高度相似。原因在于,它們面對的是同樣的消費者心理、同樣的市場環境,也共享同一片產業土壤。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產業形成了一種看不見的協同效應——成功的經驗可以快速復制,失敗的教訓可以共同避免。更關鍵的是,當“晉江制造”這個整體品牌被打響后,每個企業都隨之受益。
錯位競爭+降維打擊,抓住新機會
如果說前面講的是歷史,那么接下來要談的就是現在。
2010年后,中國商業環境經歷了巨大變革。電商崛起、消費升級、平臺經濟、直播帶貨……每一個變化都在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很多曾經輝煌的品牌在這輪變化中掉隊了,但許多晉江的鞋服和零食企業不僅沒有掉隊,反而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觀察多家晉江鞋服和零食企業后可以發現,面對新的挑戰,這些企業普遍采取了三個相似的關鍵策略。
第一,錯位競爭,主動尋找藍海賽道。
當安踏、特步等頭部品牌崛起后,傳統的運動鞋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后來者很難再通過正面競爭獲得突破。與此同時,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新興品牌在線上渠道建立了強勢地位,傳統零食品牌的線上份額不斷被擠壓。
面對這種局面,晉江企業沒有選擇硬碰硬。
雅客的轉型其實是一個長達20多年的過程。早在2003年,當大家還在做傳統糖果的時候,它就推出了V9維生素糖果。此后的路徑更是每一步都踩在了消費趨勢的節拍上:2005年做益牙木糖醇,2020年推出凍干棒棒糖,到了2024年干脆在軟糖里加膠原蛋白肽。
這種持續創新,讓雅客避開了與徐福記、大白兔在傳統糖果市場的正面競爭,在功能性糖果賽道建立了優勢。
金冠原本做喜糖,但隨后市場逐漸萎縮。金冠發現年輕人喜歡用食物表達情緒,于是推出主打情緒概念的創新軟糖系列。這個傳統喜糖品牌開始年輕化。
公牛世家發現運動鞋市場已被大品牌占據后,果斷轉向休閑鞋市場。
大黃蜂發現在成人運動鞋市場很難與大品牌競爭,但孩子腳長得快,童鞋市場更新頻率高,家長更看重專業性,于是果斷轉向專業童鞋市場。
這就是晉江企業的智慧:與其在紅海里血拼命追趕,不如主動尋找新賽道。
第二,擁抱新平臺,找到新的銷售邏輯。
錯位競爭解決了“做什么”,擁抱新平臺則解決了“怎么賣”。
傳統電商是搜索邏輯,消費者知道要什么,知名品牌有天然優勢;新平臺是發現邏輯,消費者通過推薦發現產品,產品力和性價比比品牌知名度更重要。因此,晉江企業迅速調整策略。
在傳統電商平臺,雅客的ROI只有1:2-1:3,但在拼多多達到了1:10;大黃蜂在傳統電商平臺遇到增長瓶頸,但在拼多多找到了三四線市場的新機會;公牛世家通過申請拼多多“黑標”認證獲得流量傾斜,這種基于產品表現的扶持在傳統渠道很難獲得。
僅僅找到合適平臺還不夠,真正讓晉江企業脫穎而出的是第三個策略:它們把自己積累多年的傳統制造優勢與新平臺的效率優勢結合起來,形成“降維打擊”。
晉江品牌的傳統優勢包括幾方面:
最明顯的是產品研發能力。無論是鞋子的舒適性設計,還是零食的口味調配,都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而十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讓晉江企業對產品的理解遠超純線上品牌。
其次是供應鏈控制力。自有工廠或深度合作工廠,成本控制和品質控制都更強。這種供應鏈優勢,是純線上品牌短期內難以復制的。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品牌積淀。雖然不如頭部品牌,但比純線上品牌有更多的信任基礎。消費者對這些品牌有一定的認知和信任。
而新電商拼多多恰恰給了這些優勢發揮的舞臺。
新平臺的核心優勢在于成本更低、反饋速度更快。據當地零食企業反饋,拼多多百億補貼技術服務費僅1.4%,這種成本優勢讓傳統品牌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流量。友臣肉松麻花幾天就能測試出市場反應,這種快速反饋讓企業能夠及時調整策略。
還有一個意外收獲——更年輕的用戶群體。金冠發現自己店鋪的拼多多用戶畫像比傳統電商渠道明顯年輕,這能幫助企業更好地創新年輕化產品。
傳統的線上品牌雖然懂流量,但不懂制造;而制造是晉江企業的“老本行”,現在他們也開始懂流量了。所以,公牛世家靠著20多年的制鞋功底,在新平臺上如魚得水;雅客拿著幾十年的糖果制造經驗,重新殺回年輕人市場。這就是1+1>2的效果。
結語
從一雙鞋到一包零食,從代工廠到品牌商,從傳統渠道到新平臺,晉江的故事其實就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清晰的:
第一,產業選擇要因地制宜。 鞋服和零食技術門檻適中、勞動密集、市場容量大,正好匹配晉江的資源。對于其他城市來說,關鍵不是復制晉江,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業。
第二,企業發展要順勢而為。從央視廣告到經銷商網絡,從產業鏈整合到新平臺營銷,晉江企業每一步都踩在了時代的節拍上。它們沒有對抗趨勢,而是主動擁抱變化,在變化中尋找機會。
第三,產業集群的價值不可忽視。鞋服和零食兩個產業在晉江的協同發展,產生了1+1>2的效果,整個“晉江制造”的品牌影響力也因此放大。產業集群的帶來的不僅是成本優勢,更在于經驗共享和協同創新。
第四,傳統制造業大有可為。 在很多人眼里,鞋服和零食都是傳統產業,天花板明顯。但晉江的實踐證明,傳統制造業只要找對方向、用對方法、有創新意識,同樣可以煥發新的活力。
當然,晉江的成功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機遇和地理優勢,但晉江企業身上體現出的務實精神、創新意識和適應能力,卻是普遍適用的。
這或許就是小城大生意的真正秘密:不在于規模有多大,而在于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不在于技術有多先進,而在于是否真正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不在于起點有多高,而在于是否具備了持續進化的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晉江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
本文轉載自定焦One(ID:dingjiaoone),已獲授權,版權歸定焦One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