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消費半年度盤點,哪些賽道依然吸金?

對于大部分新消費品牌而言,2022年是“生死之年”,資本退潮、流量見頂、消費低迷成為橫在品牌面前的三座大山。如今上半年已經過去,在新消費降溫后的資本寒冬里,有風口消失,也有行業升溫,新消費2022年中盤點:誰火了,誰糊了?(點擊鏈接直達全文,下同)
雖然潮玩、零售、線下餐飲等行業今年好像暫時走進了迷霧森林,但在其他細分品類則出現了不少積極信號和向上勢頭。比如元氣森林收購“最喜”杏皮茶,近日又計劃推出無糖可樂味飲品,試圖從兩樂巨頭中撕開一個口子;做防曬傘起家的“蕉下”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防曬第一股”;預制菜市場熱火朝天,前有陸正耀推出“舌尖工坊”拓店3000家,后有趣店羅老板直播間大玩“鈔能力“。可以看到在動蕩的環境中,無論是新老品牌還是創始人,都試圖打破困境,尋找一條更穩健的發展路線。
從投融資的數量和金額或許能更直觀地反映現狀,這里附上2022年上半年新消費品牌融資總表:《2022上半年469起融資,融資總金額近320億元》。從融資業態分布來看,食品、飲料仍然是主流賽道,美妝領域持續遇冷,元宇宙后來居上。而這些新風口究竟是真正的未來還是短期的泡沫,當前還未可知。
除了投融資數據,那些被推上輿論高峰的事件也反映了消費者被戳中的痛點,暗藏著行業未來的迭代線索。因此,C站圍繞食品飲料、美妝、戶外運動三大賽道,選取上半年最受關注的熱點事件進行盤點和復盤,一起來看看這些賽道都有哪些變化值得關注,這些行業風向的轉變又會對下半年的發展產生什么影響。
(可一鍵收藏本文,避免走丟哦)
食品飲料界: “刺客”泛濫,刺痛的不僅是消費者
這個夏天,比雪糕更火的是藏在冰柜里的各式“雪糕刺客”。包裝平平無奇,卻在結賬時用價格刺消費者一下,網友將這種超過心理認知價位的消費品形象地稱呼為“刺客”。這種沒有明碼標價或者價格混亂的現象不僅發生在雪糕界,被刺客包圍的消費者們,有人躲過了“雪糕刺客”,沒逃過“水果刺客”。當然,也有“幸存”的消費者對此進行反擊,比如《被“刺傷”的年輕人,開始“整頓”商場刺客》,《年輕人反殺“食品刺客”,有錢也不花?》
不過為何消費者會感覺觸手可及的雪糕價格都不便宜,且還有漲價的趨勢?不少人發出詢問,平價的“雪糕護衛”都哪里去了?有記者通過走訪發現,主流品牌六成雪糕都在5元以下,20元以上的高價雪糕僅占1%,便宜的雪糕仍然占大多數,只是消費場景限制了大家的選擇。在業內看來,雪糕價格的不斷上漲,與近年來國內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漲密切相關。另一方面,雪糕變“貴”也與購買渠道的多元化、差異化有關。
而自從6月下旬“雪糕刺客”相關話題引爆社交平臺后,網友們也將注意力從玩梗吐槽轉變到分析如何避雷,呼吁加強監管上。相關法規政策也相繼出臺,7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施行。社交平臺上,“發現雪糕不標價可立即投訴”、“7月起雪糕刺客或將無處遁形”等話題出現。
從行業層面來說,這一出圈的現象級話題也預示著行業的分水嶺,與其說”雪糕刺客“是年輕人對品牌高價營銷的反抗,不如說消費者失去的“雪糕自由”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向泛濫的食品刺客說“不”成了消費者反對消費主義和網紅經濟泡沫的開端,對那些被冠以網紅稱號的品牌來說,未來如何用產品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至關重要。
咖啡茶飲上半年:有人跨界,有人聯名,還有人悄悄IPO
上半年咖啡茶飲賽道的熱鬧景象,讓我們先從幾個例子稍稍感受:
從資本和門店擴張動作來看,咖啡和茶飲成為在疫情下逆勢增長的“硬賽道”。根據壹覽商業統計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國內主要的17家連鎖咖啡品牌共開新店約3075家,門店存量達到近19000家;主要的15家連鎖茶飲品牌共開新店約6689家,門店存量超65000家。從開店情況來講,咖啡茶飲在2022年仍在蒙眼狂奔,發展勢頭穩健,同時也意味著競爭愈發白熱化。
另外愈加明顯的趨勢是,咖啡和茶飲好像越來越難分家了。
7月8日,MANNER咖啡宣布入股茶飲連鎖品牌阿嬤手作,同時,近兩個月來,新茶飲賽道的不同品牌也在相繼出手投資、入股咖啡品牌,甚至自我孵化全新咖啡品牌。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在滿足消費者需求與尋求自身增長上,無論向左還是向右,新茶飲與咖啡最終都會在同一個終點相見,殊途同歸。
CBNData借著618大促也對咖啡近一年以及年中大考的表現進行了分析總結:
膠囊咖啡直播銷售額翻20倍,咖啡液成最快“黑馬” | 618高潛賽道復盤
咖啡與新式茶飲市場的火爆,也帶動了供應鏈公司的“上市潮”。7月6日,為瑞幸咖啡、星巴克、奈雪的茶等企業提供糖漿的德馨股份擬在深交所上市,這已不是第一家上市的飲品供應商企業:為肯德基、麥當勞提供調料的寶立食品已經在上交所首發通過,賣果汁給奈雪的田野股份遞表北交所,賣杯子給瑞幸、喜茶的恒鑫生活也在準備IPO......有文章直言,誰說新消費品牌大潰敗?背后有人贏麻了。
當然,熱鬧的不僅只有咖啡茶飲,預制菜、方便速食在疫情之下增長亮眼,罐頭食品在新需求下革新升級,就連剛需的飲用水賽道也硝煙彌漫,在此通過這兩篇文章來對上半年食品行業的熱門話題進行回顧并解讀相關消費趨勢:
美妝界:閉店、虧損、大撤退,資本卻繼續“押注”
和食品飲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妝電商的“啞火”。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化妝品零售總額為1905億元,同比下滑2.5%。在疫情、原材料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下,化妝品消費顯露疲態,投資者也捂緊錢袋,二季度融資金額下滑80%。
一方面,線下零售生意不好做,據未來跡統計,截至今年4月,從2019至今,全國4000+柜臺消失,美妝加速“撤離”百貨商場。另一方面,線上美妝同樣遇阻,根據若羽臣和麗人麗妝兩大美妝代運營的業績預告,上半年凈利潤大幅下滑,詳情可見:《上半年全國化妝品賣了1905億元,為何比去年少賣12億?》
無獨有偶,前幾年備受年輕人喜愛的美妝集合店的故事也不好講了。作為2019年才火起來的“新物種”,短短兩年,新式美妝集合店就從資本“寵兒”走進關店潮。比如黑洞HAYDON曾在今年4月宣布,因疫情影響,他們在國內多地的門店暫時關閉,受影響的地區包括哈爾濱、杭州和上海三地,共有4家門店暫時閉店,接近其總門店的30%。
有意思的是,美妝集合店一邊關店,二級市場一邊繼續融資(詳情可點擊:《被年輕人拋棄的新式美妝集合店:邊關店,邊融資》)。市場并未因此而否定新型集合店這一模式。對美妝集合店而言,資本看中的是其持續增長的市場規模,集合店擁有的多品牌、體驗佳的優勢依然存在,只是單靠網紅打卡風的設計就能吸睛的上半場已經結束了,當泡沫出清,如何在渠道,產品,服務等方面優化升級成為美妝集合店下半場的破局點。
點擊獲取更多美妝集合店的資訊:
戶外運動:鄙視鏈已形成,“圖個熱鬧”的新入局者眾多
在上半年新消費降溫背后,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興風口——戶外運動。
疫情影響下,以露營為代表的戶外活動走上風口,滑雪、徒步、飛盤、騎行、滑花板等潮流運動也接連流行。市場需求隨之集中爆發,數據顯示,2022年至今年6月,淘寶直播露營品類GMV整體相比去年增長70%;攜程平臺露營產品增長率達800%。據易觀分析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露營市場規模達到528億元。相關露營裝備品牌也在上半年獲得資本融資,如挪客Naturehike,ABC Camping Country等,除此之外,露營租賃,露營餐等生意也一路狂奔,更多“吸金”案例,可點擊專題:“火出圈的露營還催生了哪些生意?”
除了戶外裝備外,潮流運動服飾也在戶外運動的帶動下煥發全新的生命力。伴隨著大量年輕女性參加飛盤,VC看到一條隱秘賽道崛起。正如靠著一條瑜伽褲撐起lululemon2000多億元的市值,國內新中產女性運動賽道才剛剛爆發。
如果說飛盤、露營是人人都可參與的小眾運動,那么“陸沖”、垂釣、漿板、則是有點門檻的新潮運動。以“陸沖“為例,市面上陸沖板的價格基本在1500-3000元之間,在配齊護具、滑板鞋等裝備之后,再參加陸沖培訓課,新手入門的花費基本在5000元左右。然而這并不妨礙“陸沖”成為中產年輕人的新愛好,千元陸沖板3天售空、教練月入10萬元,新一輪的造富神話正在“陸地沖浪”賽道上演。
同樣的“氪金“消費也發生在騎自行車這種古老的出行方式上:千元打底,3000元-7000元基本滿足需求,7000元-10000元“入坑”,萬元以上“發燒友”,再往上還有價格十幾萬元的私人定制車型……在城市騎行熱的裹挾下,自行車正在變成“奢侈品”。當騎行變成一種新的社交貨幣,騎行者的穿搭和選擇的車型都代表了一種審美和生活態度的外顯,就像花30萬騎行的人,買自行車上癮,騎車如今成為了一種個性化的自我表達。
更多戶外運動的生意經,可點擊推薦資訊: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下期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年中復盤期,CBNData推出原創專題:《“史上最難”618,高潛行業還漲得動嗎?》,從四大行業帶您一覽新消費的那些高光成績單。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